改智慧監測 管理牡蠣浮棚不難 漁港所偕成大合作研發 唯仰賴無人飛行載具密集航拍 監測頻率仍嫌不足

676

成大海洋科技事務研究所研究團隊在台南、嘉義沿海的牡蠣浮棚上安裝RFID晶片。 (漁港所提供)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人工目視搜尋海面上的違規蚵棚耗時費力。南市漁港及近海管理所今年起與成大海洋科技事務研究所合作,在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漁業署支持協助下,研發牡蠣浮棚智慧管理系統。目前成功發展出棚架實名制定位技術,且於安平漁港管理中心架設即時查詢平台,有效解決大範圍監測難題,管理效率可望提升。
 成大海洋科技事務研究所副教授張懿表示,牡蠣浮棚智慧管理系統,同時運用無人飛行載具與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等先進技術,於台南、嘉義沿海的牡蠣浮棚上,安裝兩百九十組RFID晶片。每月利用無人飛行載具搭載晶片訊號接受器,進行大範圍航行監測。個別漁民的浮棚編碼與經緯度座標,即時上傳至雲端地理資訊系統,建置完整的牡蠣棚架時賀空間資料庫,供管理者即時查詢、管理。
 不過現有技術仰賴無人飛行載具密集航拍,在監測頻率上仍嫌不足。因此,研究團隊已著手研發遠距離晶片訊號傳輸及接收天線。預期訊號接收距離可達三公里,接收範圍將涵蓋鹽水溪以南至二仁溪口。每小時自動接收海上棚架晶片訊號,完整監測牡蠣浮棚的海上空間分布。張懿強調,若此技術成功,不僅是管理單位的重要利器,未來更可開發智慧手機查詢介面,提供養殖漁民自主監測所屬棚架動態。
 漁港所指出,浮筏式牡蠣養殖是南市沿岸漁業的焦點產業,每年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但養殖過程產生的廢棄物也令外界詬病。除了成大,多年來也有其他研究單位協助開發浮棚監測技術,各有優缺點。現階段以成大海洋科技事務研究所的方法,較符合漁港所的管理需求。牡蠣棚架實名制晶片查詢系統,方便管理人員隨時掌握棚架所屬的漁民資料及個別漁民申報數量,最後可再與回收作業整合,是完善、有效率的牡蠣棚架查核管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