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琵琶亂彈巧合論

357

 ■波晏

 時值立春,一名友人,臉書封面改以任伯年〈枇杷圖〉示人,說來奇特,儘管圖中黃澄澄的果粒令人感覺泫然欲滴,我卻不做飲食聯想,反倒詢問他,這圖可是隱喻「琵琶」。他沒有回我。
 對我來說,這「枇杷」當該有著〈望春風〉中:「心內彈琵琶」的寓意,因為儘管已屆不惑之年的友人與年少輕狂小有距離,然而,工作關係,他尋常須與青春少女共同高唱德國藝術歌曲,免不了陷在謎情戀曲。如果直接貼文〈望春風〉歌詞,未免過度直白,那麼「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把〈枇杷圖〉帶入隱晦詩意的境界,顯然是更絕妙的暗喻。
 不過,我極可能是太過熱愛玩文字遊戲了。因為,當我仔細閱讀其他留言時,發現友人自己在某則留言上詢問某個回應者:「何處可購得『枇杷』?」好問題,元宵未至,我印象中,這果物應當尚未問世吧!果然網路搜尋,理論上尚得等待一兩個月,要到真正春暖花開時才是盛產季節。我隱約記得,過往三兩年前,還在中壢念書時,約莫是清明時節左右,途經石牌轉搭校車時,有個水果商,會在盛產時節擺放新鮮帶葉的枇杷擺在貨架前端,那綠葉加強鮮黃果粒的吸引力,誘惑感神似貴妃荔枝的嫵媚。有幾回我甚想順道購買去給學校裡的法國友人品嘗,因為,記得在歐洲生活的那一兩年並未在當地見過。不過,對我來說,贈送他人水果永遠是樁麻煩事,果實那種害怕「受傷」的表情與內在,會讓我在通往學校的路上一路不安,更何況這個法國友人經常「風一陣,雨一陣」的來去無蹤。理性戰勝感性的結果是,直到他離開台灣回法國定居,我都不曾送他這種攜帶時務必「心事重重」,但也許會讓他喜上眉梢的「驚豔」果物。
 隔天,友人終於回應我對他臉書的聯想,他說『可能吧!「枇杷」與「琵琶」同音」兩者確實有同音之誼』!對我而言,這兩者何止有同音之誼,更神奇,恐怕在於兩者的同音之疑。像他這樣的藝文高手,以〈枇杷圖〉作為封面圖的象徵非比尋常:枇杷這樣「形而下」的實物,意寓為創造「形而上」音樂來源的琵琶,並非特例,傳說中,枇杷又名「琵琶果」,無非是取其果實形狀彷若這樂器造型。不過,我剛從圖書館借來約瑟夫‧馬祖爾《是湊巧還是機率》,把我帶向數學的理性思維,我或許應該思考一下,對熱愛西方音樂的友人,慣性以西方繪畫作為臉書封面,突然改換成中國繪畫的機率高度是多少;還有,我兩天前剛好重讀白居易〈琵琶行〉,今天卻看到〈枇杷圖〉,中間的神祕巧合機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