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概念、潟湖、戲水池—初探河樂廣場

1288

處身在都市叢林的「河樂廣場」,入夜後在柔美的燈光襯托下,顯得格外亮眼,漫步親水庭園之間,讓人感到格外舒適與浪漫,勢必成為台南最火紅的新地標。(記者趙傳安攝)

 •邱仲銘
 台南市政府為帶動舊街區與運河周邊區域發展,二0一五年辦理區段徵收啟動中國城暨運河星鑽共同開發案,導入公園綠地,廣場,商業區、水陸多功能轉運中心等用地,期望藉整合運河二側水岸的「藍環」重現府城水岸的城市結構。都市發展局以原中國城基地位於府城藍帶及綠帶環廊之核心位置,既定的腹案保留原中國城部分構造興闢下凹式大型開放廣場,再造城市空間節點,因此合併中正路及海安路地區成為府城軸帶地景改造工程設計監造國際競圖。此案重啟中正路底因中國城而關閉的西向大面窗口,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二0一五年十月評審揭曉,荷蘭MVRDV與都市里人規劃設計公司、李麗如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贏得首獎。優勝團隊宣稱,露天水景廣場以潟湖造景及自然都市為設計概念。
 景觀設計常以概念理論為先導,有一參與競圖團隊提出利用地下結構體「土石封存」儲水滯洪,發揮都市「彈性防災」的韌性,其上建立下凹的親水濕地公園,形成一個融入環境、滯洪、呈現生態的廣場空間,類此的設計概念平實穩當,容易想像與評量。
 「團隊深受台南歷史啟發,水都、綠色叢林都是重要的靈感來源,設計讓水和綠意在這空間自然展現。」MVRDV主要建築師Winy Maas說來言之成理。惟接著的陳述:「這被水淹沒的古商城將成為一個充滿詩意的瀉湖和具有生氣的城市池塘…」,明確的稱這城市池塘為潟湖。
 中國城地景改造還在構思階段,熱心的網友已熱烈討論未來這個市區潟湖的功能與可能問題,諸如調節雨水滯洪、形成微氣候、調節城市熱島效應、是否積蓄雨水或引自運河、潟湖鹽份與植栽等等,也有民眾想像—清溪川人工河穿過首爾市中心的情景。
 潟湖有明確定義,是海灣因沙洲發育形成的完全或不完全封閉湖泊,不像自然都市概念可以各自抒發。七股潟湖台灣第一,高雄港是潟湖改建的港口,威尼斯是建於木樁為基礎的潟湖城市。
 優勝團隊出爐以後,潟湖概念詞不脛而走,都市發展局新聞稿說潟湖,媒體記者跟風報導,官方的臉書網頁說可在市中心倘佯漫步的潟湖公園,開放以來孩童歡欣戲水、大量遊客擁至,沒有人質疑這外來大師給潟湖的定義添加了如此的註腳。
 享年九十二歲,甫於二00五年逝世,西蒙茲(John O.Simonds)畢生從事景園建築研究、教學與實務,1961年出版《Landscape Architecture》,其後四十餘年間陸續經三次修訂,此一經典著作從當初以人為本位,享受自然情境的造園觀,逐漸演化為現今強調環境生態平衡和諧,所謂人合天地,道法自然的景觀主流思維。
 景觀實際施作眼見為憑,決選評審當時委員已可預見施作完成的,就是現今開放啟用的,沒有孔隙的硬底、沒有水流、沒有生態機能的城市池塘,不是潟湖。
 康樂街西側約五十公尺見方小廣場,要求較大的活動空間應屬合理,最大的樹冠庇蔭則是肆應此間豔陽較佳的植栽模式。植栽細心規劃可以兼顧活動機能及突顯主體建立識別特色。目前栽種幾乎沒有樹冠的黃椰子九叢,復因灌木花圃占地不小,影響活動空間縮減;鳳凰木種了五棵,落葉細瑣恐加重爾後場域的維護負擔。
 河樂廣場整體綠覆不足,大面積水泥鋪面城市熱島效應必然明顯。地面層觀景台改以填土搭配少量植草磚、擴大草皮應屬可行。下凹式池塘水域與走道間施作成雙向斜坡,走道接鄰斜坡亦明顯導致行走違和感,且嚴重壓縮可能綠覆面積。
 戲水池塘水霧瀰漫視覺效果令人驚豔,若於走道旁柱面增設,炎熱天候隨機噴霧清涼效果益增。未見小廣場窄溝流水、高牆水幕等惠而不費、變化多元的水景設計殊為可惜。
 台灣社會與文化因為新住民融入,其演化態樣類似潟湖的生態育成,廣場空間成為各族群文化展演的場域,橫向連結延伸社會演化的縱深,觀念翻轉,河樂概念潟湖也許可望成為今後管理營運的主軸。
(作者為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