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治療 3要點須優先改善

370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經濟學人智庫 (EIU)公布亞太區5個經濟體在罕見疾病診斷、處置上所面臨挑戰的研究調查報告,並提出「準確即時的診斷」、「經濟援助改善方案以及及「對非醫療支持所需多元的考量」,是罕病治療3大最需優先改善事項。
 根據統計,目前全球約有6000~7000種的已知罕見疾病,在亞太地區影響約2億6000萬人,其中有5成是兒童;而台灣目前已公告223種罕見疾病,截至6月,接獲通報罕見疾病患者共1萬7000多人。
 經濟學人智庫報告針對澳洲、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台灣5個亞太經濟體,在罕見疾病診斷和處置上所面臨挑戰。報告指出,專業醫護人員由於缺乏相關的臨床指引、法定核准的藥物以及檢驗或治療所需的資金,平均僅有1/3的罕病患者,能獲得具實證基礎的最佳照護。 
 台中榮總罕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表示,罕見疾病種類、個數稀少,許多醫生在職業生涯中,可能只見過1、2名患者。因此,即便是一名罕病病人坐在他的診間中,恐怕也很難在第一時間就辨別出來。
 報告也指出,台灣醫護人員對罕病認知在所有調查經濟體中名列前茅,83%的受訪者能正確說出罕病定義,76%受訪者能正確指出定義中罕病盛行率的臨界值。不過,台灣的受訪者也自評對罕見疾病認知不足,平均分數在受調查經濟體中最低。
 罕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表示,由於國內有全民健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以及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等法案的支持,讓台灣對於罕病者的照顧與治療,相比其他4個國家表現相對突出。
 由於診斷複雜罕病有一定的困難,若病友沒被即時診斷出病名,就很難獲實質治療與照護。而這方面日本與韓國已有不少的創意方案,可供台灣參考。
 對於罕病治療,這次報告也提出準確即時的診斷、經濟援助改善方案,以及對非醫療支持所需多元的考量,是3大最需優先改善事項。
 王建得也建議,台灣需要有一個罕病轉介中心,才能夠有效運用醫療資源,避免病人在各個科別中來回被踢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