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黑森林幸福華爾滋>一樣的月光餅

680

洋蔥派餅是德國南部中秋時節的傳統美食
 文、攝影/李燕瓊
 食物,更多時候吃的是歷史和回憶。
 又到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葡萄秋收的白露時節,好喝的「新酒」(NeuerSuBe,德國的巴伐利亞區最有名)甜甜開賣了,搭配著吃的點心zwiebelkuchen(洋蔥派餅,類似蘿蔔糕,介於麵包和蛋糕間的口感)也隨著飄香,這是德國南部、瑞士和法國東部初秋時節的傳統美食,而且很堅持只有這時候才買(吃)得到。(當然自己可以隨時烤來吃)
 當葡萄的甜度到了100%的時(用「糖度計」檢測),農民先採收一小部份榨汁,放置3-5天,「新酒」就可以上市了,應該稱「發酵鮮榨葡萄汁」比較正確,酒精含量約4%。
 這時節喝新酒配洋蔥派餅是德國的傳統習俗,老祖宗認為這個組合可以清腸,準備吃喝更多美食以度過冰雪冬天。做法很簡單,洋蔥丁炒軟,加入爆香的培根和茴香籽或粉(幫助消化),厚厚一層鋪在雞蛋麵粉糊上烘烤,也可以用現成的派皮,那就更香了。
 有關洋蔥派餅的歷史,在巴伐利亞北部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1656年,也將近400年了。我市麵包店的老chef說應該更早就有這種派餅,配著新酒吃,是農民慶祝豐收的小幸福,如同我們慶祝「豐年祭」一樣開吃開喝。
 與此同時,華人的中秋節登場(月餅滿天飛啊)。
 每到中國節慶前,臉書上各式應節美食糕餅大洗版(尤其月餅、粽子),在遍地哀鴻「肥死」聲中,我就很阿Q,更賊賊地自我安慰:呵呵!幸好我不用肥。(金價五告假仙)
 朋友說:上了年紀的台灣人,中秋節總得來一塊台式綠豆椪和蛋黃酥。
 年輕時,這二樣我是絕對不碰的,而且,我只愛吃餅皮(除了這綠豆椪皮)。現在,想吃無處可買。是說:真上了年紀,想吃了嗎?或彌補以前沒吃夠?(還是沒吃到啊)
 對於美食,每個人都各有死心塌地的口袋名單和口味。常聽朋友說吃完巷口的某某美食後,就開始懷念口袋名單的某某了,而且這些口袋名單都是某某老店厲害的某某椪啊酥的,我再阿Q淡定,也忍不住要嚥口水了;若再說:我不愛吃啊!那是真的「矯情」了。
 朋友說她家傳統的中秋月餅只有一味,豐原百年老店的雪花齋綠豆椪,其實不管是不是中秋節,只要經過豐原一定會買。
 台灣的傳統老糕餅店都以「齋」命名,我不是吃貨,也不愛吃,難得鹿港玉珍齋綿密、入口即化的雪花糕讓我一吃上癮,從此想方設法請朋友代買(那時候還沒有網購)。
 這幾年吹復古風,棗泥、烏豆沙、芝麻、蓮蓉、五仁蛋黃…等傳統口味大受歡迎,尤其是訂婚喜餅的肉餅,聽說鹹魚大翻身賣到翻;有品牌更copy透明塑膠外包裝紙貼著不同口味標籤,一整個懷舊。也讓我懷念起鋪在餅盒裡裝飾兼防撞的萬紫千紅翠綠塑膠玉米鬚,小時候曾用這些鬚鬚泡出紅紅綠綠的彩色水,還將小手帕染色呢!
 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年節收到的禮物多到要轉送親友。有一年秋節前一天,一位產婦先生帶著二塊(不是盒喔)村上小店做的月餅來送媽媽,媽媽很高興收下;馬上挑了二個大蘋果(於那時是非常珍貴的)、一包香腸和幾塊月餅回送給產婦先生;媽媽說產婦先生送的不只是月餅,更是滿滿的「心意」。至今我猶記得當時的情景。
 每逢佳節倍思親,感謝媽媽給我們的福田,和愛與善良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