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國慶日,銘記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連結!

1156

中華民國外交部官網上,清楚說明台灣主權歸還中華民國的法律依據及事實。(取自中華民國外交部官方網站)
 明天就是中華民國國慶日,中樞及各地方政府循例辦理慶祝活動。回顧歷史,雖然中華民國創建時,台灣因仍在日本統治之下而未能即時納入中華民國版圖;但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華民國仍依據國際法及「中日和約」,讓台灣成為中華民國領土。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中華民國國民,尤應銘記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強烈連結。
 中華民國創建於一九一二年,今年國慶日已是第一百零九個生日。在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辛亥革命爆發時,台灣已因一八九五年滿清政府與日本簽署的《馬關條約》而淪為日本殖民地。但是,在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推翻滿清政府、創建中華民國前後,許多台灣人民仍心繫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革命,甚至起而響應。
 根據《余清芳事件全貌─台灣抗日事跡》記載,一九一五年發生的余清芳事件中(或稱西來庵事件、玉井事件),「一方面卻宣傳中國革命軍將渡台與日人開戰,這顯然是受辛亥革命的影響,也顯出台人對祖國的向心力如何強烈」;《清廷台灣棄留之議─台灣史論》亦提及羅福星來台籌備革命前,台灣中南部發生四起抗日事件,「這些事件的領導者都是受了辛亥革命的刺激,企圖驅逐日本人的」。
 一九一二年,蔣渭水加入「中國同盟會台灣分會」,並發電報至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妨礙中華民國之統一。一九一三年,蔣渭水與同為醫學院學生的翁俊明、杜聰明密謀至北京暗殺袁世凱,雖然功虧一簣,但仍足證蔣渭水等當時的台灣志士以中華民國前途為己任。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瀕臨崩潰,七月二十六日中華民國與美國、英國發布《波茨坦公告》,確認《開羅宣言》中有關日本「須將竊自中國的東北四省、台灣與澎湖歸還中華民國」;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接受《波茨坦公告》;九月二日,日本代表梅津美治郎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簽署《降伏文書》,重申履行《波茨坦公告》;十月二十五日,中華民國代表在台北公會堂接受日本代表投降,台灣光復。
 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日,中華民國與日本兩國政府在台北賓館簽署「中日和約」,除宣示兩國終止戰爭狀態,第二條更規定「日本放棄對台灣、澎湖、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至此,除《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降伏文書》三項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之外,中華民國與日本再以條約方式確認台灣屬於中華民國領土。「中日和約」還規定,當時台灣(包括澎湖)六百萬居民均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此亦為台灣已歸屬中華民國之明證。
 儘管日本於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年)轉與中共政權建交,並片面宣告終止「中日和約」,但台灣主權早已回歸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且「中日和約」已於民國四十一年八月五日在台北賓館換文履行生效完畢,已具「國際習慣法」之地位,並不影響台灣主權回歸中華民國。
 從歷史和國際法的角度來看,中華民國與台灣有深深的連結,但在當前的政治現實當中,中共當局為其「統一」目的而漠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台獨主張者則想方設法扭曲、誤導中華民國與大陸、台灣之關係,中共當局和台獨主張者皆應正視史實與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