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世間行踏〉蓮池海會開元寺

3311

台南開元寺舊名海會寺,寺中菩提樹亭亭如蓋。
 文/攝影 王源錕
 在「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願離塵埃」誦經聲中,先父王金水老師奉安於開元寺蓮池寶塔,與先母常伴左右,從此貝葉曇花、長隨佛前。
 二級古蹟台南開元寺,前身是明延平郡王鄭經(鄭成功嗣子)為奉養其母董太妃所建的「北園別館」,董太妃薨逝後園林荒廢。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台灣總兵王化行與台灣兵備道王效宗在「北園別館」故址興建寺廟,因位於柴頭港溪入海處,所以命名「海會寺」。
 海會寺是台灣第一座官建寺廟,也是台南府城著名的「七寺八廟」之首。唐玄宗開元年間曾敕令將首都及各州(郡)最大寺廟命名「開元寺」,清朝台灣的海會寺亦循此例稱為開元寺,是一座具有濃厚官方色彩的寺廟。
 開元寺歷經多次改建,已經大失原貌,不過仍遺留「北園別館」時期鄭經所掘的古井,當年鑿井挖出的白色海螺化石,則成為鎮寺之寶。清乾隆年間台灣知府蔣元樞整修該寺,留下的「重修海會寺碑記」,也保存至今。寺中的楹聯、佛像、門神彩繪等文物都極具價值。
 寺院內大樹蓊鬱,草木清華,是十里紅塵中的一片洞天福地。禪房北邊有一叢七弦竹,黃色的竹桿上有七條青色絲紋,相傳是鄭經之母董太妃手植,是來自河南臥龍岡的稀有品種。
 七弦竹邊有一塊「詩魂」碑,早年南社、酉山等詩社在寺中吟詠唱和,維繫中華文化。後來日據當局推行「皇民化運動」,為避免遭文字獄,詩社成員將長年詩稿埋入地下,並立碑誌之,這算不算「寒蟬效應」?
 台灣光復後,從台南市鬧區到開元寺的「三分子道路」,被命名為開元路。開元寺前面的小路,依「北園別館」典故命名北園街。開元路南邊有一大片「鳳梨會社」廠房與農地重劃後的住宅區,主要道路稱為南園街,跟北園街隔著開元路相對。
 我們家原本住在立人國小宿舍,因地勢低窪,每下大雨必淹水,擋水板擋不住就得「包袱阿款款」逃難去。後來爸媽克勤克儉在開元路「美國學校」附近買了塊地,請我的姑丈來蓋新房子。當時附近除了幾座眷村跟寶仁國小之外都是農田,現在已經變成老社區了。
 媽媽是虔誠的佛教徒,經常到各寺院參禪禮佛,幫人誦經助念,因地利之便,她最常去的就是開元寺。媽媽為人隨和,連「香積廚」的雜事都不推辭,寺內上下無不尊她一聲「王師姐」。
 媽媽生前一直掛念著一件事。我的祖母姓謝,出身麻豆謝厝寮望族,但舅公過世後無子嗣,我爸爸過繼給我舅公,也接下了祖母娘家的神主牌。因為一個家庭不能拜兩個「公媽」,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祖母娘家的神主牌是委屈在佳里祖厝「灶腳」的。新房子蓋好後,媽媽把謝家的神主牌請到台南來拜。後來設了「王姓堂上歷代祖先」牌位,謝家的神主牌就「請」到開元寺永久供奉。
 舅公跟舅公嬤,原本埋葬在我們王家祖墳旁邊,連墓碑都模糊不清,只靠媽媽每年帶我去掃墓時幫他們整理一下墳頭。有一年為他們撿骨,安奉在開元寺蓮池寶塔,也算信守了對祖母娘家的承諾。
 大哥才華洋溢,還修得博士學位,可惜英年早逝,成為爸媽心頭永遠的痛。蓮池寶塔是大哥最後的歸宿。兩年後媽媽辭世,我們在蓮池寶塔為她覓了塔位,旁邊預留爸爸的「長壽位」。我們向媽媽保證,會好好的照顧爸爸。就這樣過了十年,爸爸終於來到蓮池寶塔,與媽媽、大哥、舅公、舅公嬤團聚。
 開元寺中庭那兩棵大菩提樹,樹貌巍峨,清風拂過頓覺涼爽。我想起音樂老師退休的爸爸,教過我舒伯特的名曲《菩提樹》:「井旁邊大門前面,有一棵菩提樹,我曾在樹蔭底下,做過甜夢無數,我曾在樹皮上面,刻過寵句無數,歡樂和痛苦時候,常常走近這樹,常常走近這樹」。希望爸爸與親人朝夕聽經聞法之餘,也能憶起這首曲子,安樂自在,早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