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全球公共治理,面臨更大危機

2858

逾廿位地方議會議員與公共治理領域學者齊聚台南,交流評論地方議會的開放與課責議題。(記者趙家麟攝)
 ■趙家麟
 前言: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與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合作,日前在台南舉辦聯合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二0二0的新世代願景:全球在地化下公共治理的傳承與創新」。會中的「地方議會的開放與課責論壇」,邀請北中南各黨派地方議員、監督議會民間團體交流問政實務,並由學者評論分析,是國內難得一見聚焦於地方政治的學術論壇。茲彙整重要發言如下:

 議員缺乏專業形象 值得檢討

 丁仁方(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從地方議員連任的機會來看,一般而言,問政品質和連任與否的關係不大,選民服務的品質仍占了相當程度的比重;其次,政黨結構也有很大的關係,例如在台南,只要獲得藍、綠兩大黨的提名,當選的機率就非常高。
 此外,議員的選民服務資源,需要行政部門的配合。所以,議員與地方政府是處於既監督又合作的關係。台南市議會有網路直播,短期內對議員的形象與評價影響並不明顯,但長遠來看,還是有影響的。
 目前地方議會有幾個值得檢討的方向,包括:開會的時間應該再增加,議員缺乏專業問政形象,公聽會的機制要再強化,第三方對議會、議員的評鑑還有很大努力空間。至於大學系所的公共治理教育,普遍與實務接觸太少,應鼓勵與實務經驗有更多的交流。
 劉兆隆(台灣地方自治理聯盟理事長,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近四年來與彰化縣議會合作舉辦「地方治理論壇」,不但達到媒體傳播效果,更進一步促成議員、官員、學者專家更多對話機會。
 透過論壇的方式,地方議會的角色也已有所轉變,包括:從議場內的監督發展到具有政策建議功能;拓展議會與地方知識進一步結合;議員與地方政府的對話,從路燈、水溝基礎建議,到具有政策對話能力。
 嚴婉玲(台南新芽協會理事長):從地方監督的角色看,台南市議會的透明度在各地方議會的評比中雖在全台名列前茅,但仍有幾點待改善,包括:會議資料在會前不提供,官網改版缺乏議員問政影像的個別化建檔,預算收支細項未對外公開,市議會的出國報告也未對外公開等。
 新芽協會自二0一六年在台南創辦以來,每年都舉辦主題論壇,對於議會的監督方式,除了二0一八年出版議員觀測報告,以問政的實際內容提供社會公評之外,也會節錄一些重要或荒謬的問政影像,形成監督效果。從議員問政多元化、鼓勵青年參政的角度著眼,新芽未來會推動地方議員席次增額、增加不分區代表等。

 強化監督功能 提升公民參與

 蔡金晏(高雄市議員,國民黨籍):高雄市議會已做到小組審議過程隨選影像的全部內容。至於議員的評鑑,目前雖有民間團體設計各項指標,但選票對議員還是重要評鑑依據;地方議員強調綜合性的問政服務,同時要因應選票與政黨競爭等壓力,如何提升議員的專業問政形象,也許在議會委員會的制度設計上可有更多的思考。
 林于凱(高雄市議員,時代力量):地方議員在議場的時間大概只有立法委員的三分之一,這與議程的設計有關。至於透明度,雖然高雄議會已經做到了影像錄製隨選,但還是有很多攝影機拍不到的地方。議員的質詢內容關鍵還是需要公務系統提供,彼此之間的互信是重要基礎;要提升問政品質,必須擴大與地方團體的合作,對議題了解與探討才會更有深度。
 高閔琳(高雄市議員,民進黨籍):選民對議員的期待會改變,是執政黨或在野黨,都有可能有不同的期待;就任議員後就力推會議轉播,提出「問政資訊透明化」的提案,讓各種會議儘可能的直播、轉播;高雄府會之間於二0一四年起取消了議員建議配合款,至於市政規劃案、預算審議等,提升公民參與、納入公民意見,都是持續要努力的方向。

地方議會的開放與課責論壇中,台南市議員陳怡珍(左)在會中發言。(記者趙家麟攝)
 陳怡珍(台南市議員,民進黨籍):民間的議會觀察團體對台南市議員問政表現給予量化評鑑,出現優質議員與待觀察議員名單。結果,對後續的議員問政帶來一些影響,最明顯是登記發言的議員人數爆增,會促使黨團協商修改縮短每人每次發言時間。這是民間團體對議會進行評鑑、監督帶來的微妙變化。
 王威元(台灣地方議員聯盟理事長、新北市議員、國民黨籍):議會的存在是為是監督行政權。對於議會議員的評鑑,是否過與不及都值得觀察;議會雖可透過地方自治條例規範行政權,但地方終就是首長制,條例的施行細則還是在行政權手中;台北市議會早年曾請監察院確認在政府決算審議權中,議會可調閱行政部門的收支明細,值得參考。

 串連全球化與在地化 靠溝通

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會長、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兼主任馬群傑。(記者趙家麟攝)
 馬群傑(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會長、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兼主任):公共行政、公共事務從十九世紀以來已跨越三個世紀,二十一世紀是快速變遷的全球化勢趨,行政管理領域發展課題也日新月異,世代思維出現明顯差異,目前又逢新冠肺炎疫情在國際蔓延,這些因素都使得公共治理面臨了前所有未有的困境,也帶來了反思。
 首先,至於今年爆出的疫情,其實,一百年前的人類社會也有疫情,但今日的狀況完全不同,人們所受的教育、生活方式也不同於一個世紀前的社會,這使得我們遭逢的危機更顯尖銳。
 其次,世代隔閡、年齡差距、貧富差距等,使得年輕世代與上一世代的思維出現明顯落差,特別是在心理的落差方面,對於公平正義、社會均衡等都有不同的認知,這是現今的代際危機。
 第三,全球化本來是二十一世紀的大勢所趨,但因疫情因素凸顯了在地化的重要性。到底要走向全球化,還是要深耕在地化?如果在地化走向國際化時,是否會流失地方資源?正是此次年會研討會的主題設定的主要原因。
 如何在疫情衝擊與世代差異下,面對國際競爭,是公共治理值得探究的重要課題。現今社會的網路科技發達,傳播較以往更容易,國際新進思維如何與在地情感關懷,相互整合、連結,是重要的關鍵。
 台南的開發歷史較早,以前認為不起眼的小東西,現在可以做得更精緻並且與國際連結;凸顯自己的優勢,同時又能做好國際推廣,台南是有此機會的。此次參與年會的許多學者專家看台南,雖是較有歷史老都市,但卻因為城市的文化特色,將台南列為最優先想要走訪的的城市之一。
 馬群傑強調,要化解世代差異,串連全球化與在地化,靠的就是溝通。台南若能做好溝通,與公私部門攜手合作,將可提升城市國際形象與競爭能力。(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