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美中戰略拚搏 轉向軟對抗

7658
王毅(右)向薛曼提出大陸的三條底線。(路透)

丁仁方

美國副國務卿薛曼七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訪問中國大陸,她在天津先和中國大陸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會談,再會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各方關注美中關係似乎出現了放緩的跡象。從美中戰略競爭的層次來看,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就以「拜登新中國教條」為題,剖析美國總統拜登以中國大陸為假想敵的內、外戰略部署,經過半年操作,基本上已完成初期目標。

對內而言,拜登藉中國大陸議題凝聚美國國內共識。民主、共和兩黨在國會通過兩項重要指標法案,包括三兆美金的長期基礎建設計畫,以及二千五百億美金《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要扶植半導體、人工智慧及量子運算等新興科技發展,維持美國科技強國地位。

美國總統拜登以中國大陸為假想敵的內、外戰略部署,已完成初期目標。(路透,資料照)

 拜登新中國教條 下步談合作

根據蓋洛普民意調查七月二十三日公布的最新數據,民主黨對拜登的支持度高達九成,但只有百分之十二的共和黨人對拜登表示支持。美國社會仍處於高度兩極化對立的情況下,拜登政府卻成功的以抗中訴求,達成凝聚國內共識、推動經濟發展的目標。

對外關係方面,美國也藉「中國威脅」議題,透過美日聯合聲明、美日印澳的四方會談,與七大工業國(G7)、歐盟與北約舉行峰會等方式,力推多邊抗中聯盟,初期的戰略目標也已經達成。拜登「新中國教條」的下一步會開展與中國大陸談合作,並開始為拜習會預做鋪陳準備。基本上可從兩方面觀察:

其一,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七月六日先表示,支持美台非官方關係,不支持台灣獨立;薛曼與王毅的天津會談中,又再一次的強調美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美方雖表達對中國大陸涉台、涉疆、涉港、涉藏等若干作為有不同意見,但並不代表要壓抑中國大陸發展。

 美國欲設護欄 大陸堅守底線

其二,大陸方面,從美日聯合聲明,強調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到美方在國際力推多邊抗中聯盟,甚至於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等提到「一旦台灣被攻擊,日本根據安全保障相關法規,需要與美國共同防衛台灣」等等,並沒有看到大陸出現大動作的制裁。

大致看來,美中戰略拚搏將從川普政府以來針鋒相對的你來我往,轉向長期的軟對抗。雙方都不希望競爭轉向衝突,都需要保持溝通、對話。美方在天津會談中提出要為雙邊關係設立「護欄」,清楚對方的底線、管控分歧,維持求同存異、鬥而不破的關係。

美台要增進防衛合作,美國軍機、軍艦會不會出現在台灣值得觀察。圖為曾在台海周邊梭巡的美國雷根號航母。(取自美國太平洋艦隊網站)

這場天津會議,聚焦於王毅提出的「三條底線」,包括:美國不得挑戰詆毀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不得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更不得破壞中國領土完整。王毅還特別強調台灣是重中之重,若台獨「膽敢挑釁,中國有權利採取任何需要的手段予以制止」,奉勸美國在台灣議題上「務必恪守承諾,慎重行事」。

王毅提出的三條底線,可以有三個解讀:其一,三條底線是核心議題,不容操弄、不可交換、不會讓步;其二,非底線的其他議題,有討論溝通空間;其三,對於挑戰底線可能引發的衝突,先提出「勿謂言之不預」的嚴重警告。這是大陸面對外交衝突升高所使用的重話。

 美設天花板 強調不支持台獨

中國大陸會對美國聽其言、觀其行。一方面,美方雖稱「不尋求衝突」,但對中貿易制裁要不要撤除?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日前表達,川普政府時期對中國大陸實施加重關稅,「對美國經濟並無助益」、「傷害了美國消費者」,雖反映葉倫已放低姿態,但關稅壁壘何時才能解決?

另一方面,美方稱「不支持台獨」,但對台灣現狀主權議題是否會擴大解釋?美中關係走向放緩,康貝爾、薛曼等人強調不支持台獨,形同設下不可能支持法理台獨的天花板。這對民進黨台獨基本教義派確實會有衝擊,但變數還是非常大。

立法院長游錫堃過去曾主張台美建交,七月二十五日上陳水扁節目時就直言「(台美建交)當然有困難,也不是沒可能」;七月二十九日的「台美日國會議員論壇」,游錫堃就呼籲美、日,「台海有事,將立即外交承認台灣」。美國對台海「現狀」的解讀會如何出招,接下來會很激烈。觀察的指標有三:

一、依《國防授權法》美台要增進防衛合作,美國軍機、軍艦會不會出現在台灣?二、依《台灣旅行法》美台官員交流的層級是否會再提升?三、依《台北法案》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背後挺台灣駐外單位推動更名?美國若在這三方面擴大解讀、有所行動,必然會被中國大陸視為嚴重挑戰。

 兩岸缺互信 冰凍關係仍無解

美中關係放緩,必然會牽動兩岸關係。日前,大陸河南發生嚴重水患,蔡英文透過總統府發言人,向不幸過世的人員及家屬表示哀悼,期盼受災地區早日脫離洪害,回復正常生活;另,外交部長吳釗燮二十二日接受葡萄牙媒體專訪,在談到兩岸關係時說「台灣願在平等基礎上,共同促成兩岸有意義的對話。」

外界觀察,民進黨政府似乎也開始在對大陸釋出善意,但目前最糟糕的卻是兩岸沒有互信。民進黨可能認為這已經是善意的表達,但從大陸立場看,這是「從小捨大」,關鍵還是在一中的主權堅持。況且,兩岸關係要改善,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例如,官方喉舌的媒體長期使用「武漢肺炎」一詞;拿不出具體證據,卻指責大陸阻攔台灣採購疫苗;網軍、黨公職持續對大陸的汙名、謾罵等。

儘管美中關係可能放緩,但兩岸缺乏互信,現階段不可能有對話,最大問題出在台灣陷入「認同政治」干擾,亦即對政治的選擇,已與價值、情感產生密切連結,憑感覺做判斷,再加上政治利益取向的網路操作推波助瀾,台灣內部又沒有制衡台獨路線的足夠力量。冰凍的兩岸關係,短期內依然無解。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丁仁方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