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疫情之下經濟兩樣情,貧富差距恐擴大

9714
疫情衝擊之下觀光業受創嚴重。圖為人潮少了許多的台北市西門町商圈。(中央社,資料照)

新冠肺炎疫情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持續發酵,但明顯呈現兩樣情: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越看越好,但所得差距卻持續擴大;前者值得慶幸,後者卻令人憂心。所謂經濟「發展」,關切的不僅是經濟「成長」,而必須兼顧失業、貧窮與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在經濟兩樣情的現象之下,政府應改變紓困思維,從政策面協助相對弱勢群體增加收入,避免所得分配不均程度繼續升高。

儘管服務業占台灣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六成以上,但進出口表現仍左右經濟榮枯。雖然去年起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台灣無法置身事外,但因出口表現亮眼,去年台灣仍能創下百分之三點一二的GDP年成長率,相較其他經濟體確屬佳績。至於今年GDP年成長率,雖然五月中旬起疫情延燒至今,但主計總處仍於六月、八月兩度上修今年預測值,修正後之成長率已較最初的預估值增加一點二四個百分點。台灣經濟在疫情之下越看越好,自然值得慶幸。

另一方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去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雖然去年每戶可支配所得較前年增加百分之一點九,但依五分組觀察,最高與最低所得組的差距倍數上升到六點一三倍,不僅連續三年升高,甚至創下二0一二年之後新高;與此伴隨的現象是,觀察貧富差距的指標「基尼係數」也是二0一一年之後的新高。所得差距倍數、基尼係數同步呈現惡化趨向,難免令人憂心。

經濟成長越看越好、所得分配卻趨向惡化,看似弔詭,卻並非無法預見。去年六月《天下》雜誌即歸納出「每逢災難,台灣所得差距就再次擴大」的經驗;去年八月本報〈社論〉亦提醒「當國際間爆發重大因素(經濟或非經濟因素)衝擊經濟成長時,也可能影響所得分配」。中研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則指出,一般而言,疫情的經濟衝擊通常導致窮人受害較嚴重,貧富差距與疫情衝擊是惡性循環。當然,政府也並非毫無作為,去年透過政府福利讓可支配所得分配差距縮小一點三倍,雖然也是二0一四年之後的最大值,但仍無法扭轉所得分配差距擴大的走勢。

至於今年所得分配差距是否仍會擴大?對政府仍然是個考驗。首先,從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觀察,今年第二季比第一季驟減二點六七個百分點,製造業卻增加二點三一個百分點,這一增一減就可能反映在從業人員的薪資。具體而言,昨天勞動部公布最新無薪假統計數據,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支援服務業合計四萬零五人,這些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所得勢必縮減;而交通部對於觀光旅遊業的紓困僅如杯水車薪,而且只到七月底就已停止,導致旅行社放無薪假人數大增,也凸顯政府政策足以影響所得分配差距。

再從製造業來看,去年全體上市公司稅前淨利二點八九兆元,年增百分之二十一點四七;今年第一季上市公司稅前淨利年增一點八五倍,為十年來同期高點。寫下此一佳績的支柱產業,正是全球「當紅炸子雞」半導體產業。去年半導體產業上市櫃員工平均年薪為觀光業的二點七三倍,再高於前年的二點六五倍。觀光業與半導體業正是疫情之下產業經營的冷熱寫照,從業人員薪資也具體而微地看出了所得差距擴大的現象。

當然,許多因素都會影響所得分配、貧富差距,但政府絕對居於關鍵地位。在此經濟兩樣情之際,政府應提出有效政策緩解此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