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舊書的故事

6544

文/攝影 程奇逢

 紐約是個光怪陸離的地方,而且什麼事都可能鬧出個世界第一來。世界最大的二手書店strand book store就位於曼哈頓鬧市區聯合廣場附近。1927年成立,一個世紀了,仍經久不衰。它還有一個引為自豪的名字,叫「18英里書廊」(18 miles of books),據說書店老闆弗雷德‧巴斯曾叫員工把兩排書架間的走道進行測量,共錄得18英里(約25.6公里),總藏書200萬冊。

書店裡能看到很多大學生,紐約大學、帕森斯設計學院、新學院大學、巴魯克學院都在幾個路口之遙。美國大學的教科書很貴,而這裡有許多教師學生使用過的書,價格只有原價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這幾所大學的教授也有近萬人,因搬遷、退休、老病,很多人的藏書進了舊書店。辭世的老教授也不能帶走一生積攢的書,他們心愛的書不會跟他們走到最後。人們不能永遠擁有這個世界,以及任何不願割捨的東西。這令人悲傷。

紐約的Strand書店,雖然在規模上世界第一,但在歷史流風餘韻及聲教文物茂盛方面比不上倫敦的舊書店。有一本小說把紐約與倫敦舊書店連接起來。

住在紐約的女作家海蓮‧漢芙靠給一些小劇社寫劇本為生,窮困潦倒,但她嗜書如命,把錢都用來買書了,她嚮往氣韻講究、價格低廉的倫敦舊書店。

1949年10月的一天,她按照《星期六文學評論》的廣告,給位於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的舊書店寫信,並附上一份書單,不久即收到店員弗蘭克寄來的書及覆信,購書在繼續,他們也在來往的信中闡述文學觀點、評論作品以及各自的生活狀況。

弗蘭克傳統矜持,而海蓮活潑幽默。海蓮的書單冷僻,口味特別,其餘的員工也幫著四處尋找書。海蓮與書店的關係擴展至店裡的每一個員工。其時,二次大戰剛結束,英國的食品供應短缺,海蓮寄去書單的同時,還寄去當時英國連黑市上都緊俏的火腿、雞蛋、香腸。

20年悠悠歲月,讓海蓮與弗蘭克成為「最了解自己的人」,海蓮一直想去倫敦看看這家書店和弗蘭克,但因經濟拮据而無法成行。一直到1969年的一天,她收到倫敦來信,告知弗蘭克去世的消息,她感傷萬分,找出他們20年的通信,在1970年出了一本書,書名就叫《查令十字街84號》,很快,這本書就成了暢銷書。1971年,海蓮拿著這本書的稿費買了去倫敦的機票,然而書店歇業,人去樓空。現在這裡是麥當勞快餐店,但在臨街牆上釘有銘牌,「查令十字街84號,馬克斯與科恩書店舊址,因海蓮‧漢芙的書而舉世聞名」,它成為癡書者的聖地。

這本小說被兩次拍成電影,還有舞臺劇。我想這個故事所以感人,是在於距離,因為地理的距離及時間的距離,心氣相通的人的醞釀出醇厚的溫情,還有就是結局的遺憾與無奈,這正與很多書籍裡的敘說與真實的人生相同。

世界上的舊書比出版社待售的新書多,舊書的故事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