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眼淚爆發關鍵 海大找到了

577
海大團隊證實夜光蟲餌料不足為藍眼淚爆發及消失關鍵。(連江縣政府提供)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二十四日辦理藍眼淚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蔣國平教授指出,夜光蟲有性生殖機制與藍眼淚爆發密切相關,研究團隊目前已掌握夜光蟲有性生殖的關鍵環境因子就是餌料遭遇率,當夜光蟲感受到食物不足時,有性生殖將大量發生,這項研究成果並已在國際知名期刊「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發表。

被CNN列為世界十五大奇景之一的馬祖藍眼淚,主要是由於一種受到外力刺激時會發出藍色生物冷光的大型雙鞭毛蟲-夜光蟲的大量增生,發生時期在每年三月底到七月初,水溫低於二十七度C時,夜光蟲會突然大量出現形成白天的夜光蟲赤潮現象及晚上的藍眼淚奇景,然而此現象可能又會在一兩天後突然消失。

蔣國平表示,當閩江水帶入豐富的陸源性無機營養鹽進入馬祖周遭水域,營養鹽造成矽藻大量快速成長,夜光蟲有性生殖產生的休眠配子體在合適的環境及豐富餌料下瞬間萌發,並呈現指數成長,就形成「藍眼淚爆發」的現象。

蔣國平說,在指數成長後期夜光蟲餌料遭遇率(餌料濃度/夜光蟲濃度)< 34500 preys/NS,夜光蟲明顯感受到食物不足時,有性生殖將大量發生,產生大量的配子以另一種生命形式撐過餌料匱乏的時期,直接或間接造成夜光蟲赤潮的結束,因此有性生殖在生態上扮演藍眼淚爆發或夜光蟲赤潮的終結,同時也為下次爆發預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