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障生行為多變壓力大 監察院要求教育部助學校正向處理

416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監察院調查指出,情緒行為問題學生的肢體衝撞或破壞行為,常是對外界的求援信息,卻因為學校負向處置,造成更大的情緒壓力,要求教育部提供相關資源,協助學校有效處理。

根據統計,一一0學年度國小、國中及高中身心障礙學生人數共計九萬二千六百三十八人,情緒行為障礙學生人數近七千人,自閉症學生人數近一萬六千人。

本案由監察委員王幼玲、葉宜津負責調查。報告指出,情緒行為問題學生的行為樣態多變且複雜,學校與教師承受高度壓力,採用極端的處理方式,有予以記過,或要求家長或機構陪讀、帶回在家教育,或強行帶離、身體壓制,甚至請警消人員強制就醫。

相關作法不符合正向行為支持原則,且形成校園對峙的氛圍,造成學生及家長處於壓力的環境,無益於個案實際情緒行為的改善。監委要求教育部督同各地方政府,尋求對學生有效的支持援助,解除家庭及校園師生的緊張困境。

監委指出,這些容易受環境變動影響出現情緒行為的學生,可能干擾班級課程進行,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雖有相關規定,因找不到有效處理方法,對肢體衝撞或破壞行為的學生即以記過處罰。

甚至曾有學校半學期記學生六大過、二小過,甚至對學生提起傷害告訴,成為校園「麻煩製造者」,讓所有人陷入負面的情緒循環。

調查報告表示,部分具情緒行為問題的困難個案,併同有創傷症候群,須跨網絡資源協助,目前也欠缺以系統方式與社政、醫療資源橫向連結的平台與機制,主動提供三級預防資源。

監委指出,我國特教教師承受相較國外三點五倍工作量,承擔許多專業教學以外的工作,人力配置與專業人力的增加為急迫課題,教育部與各縣市應盤點有效資源,確認供需的量能與欠缺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