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疝氣手術 縮短恢復期

662
醫師魏慈慧說,疝氣手術是常見且成熟外科手術,懷疑有疝氣時要趕快就醫。(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42歲男搬運工,最近幾個月發現偶爾會出現下腹凸起腫塊,但也會消失,就醫診斷為疝氣,接受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術後隔天出院,恢復良好,2週後便回到工作崗位。

郭綜合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魏慈慧指出,台灣腹股溝疝氣發生率約為6%,每年約有4萬名病患接受手術,成人的腹股溝疝氣又男多於女,比例約為9比1。當腹腔內部壓力大於體壁的強度與完整性,便會造成部分臟器(常見為網膜或腸道)向外凸出,形成「疝氣」。成人疝氣最常見位置為鼠蹊部,此種疝氣即俗稱「脫腸」,可因先天性腹股溝管未完全閉鎖,抑或後天的長期腹壓上升,造成腹股溝處腹壁結構變得薄弱而形成。最常見之症狀為鼠蹊部突起之腫塊,尤以在久站或負重後容易出現,有時會伴有疼痛或是灼熱感,少數病人進展至嵌頓型疝氣甚至造成腸道壞死,則會有劇烈疼痛且必須進行緊急手術。危險因子包括肥胖、慢性咳嗽或長期久站負重造成腹壓上升。

魏慈慧說,手術是唯一治療疝氣的方式,早期多以傳統手術進行單純組織修補或是放置人工網膜進行無張力修補,而隨著腹腔鏡器械進步及手術經驗累積,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已被證實能縮短術後恢復期及減少疼痛,其優點包括,可由同一傷口檢視並修補兩側之疝氣,另外針對復發型之疝氣,因可避開前次手術造成之組織沾黏並從內側做修補;傷口外觀也相對小而美觀,無需破壞鼠蹊部之肌肉與筋膜,能降低術後傷口疼痛,快速回復正常生活。

她說,腹腔鏡疝氣除需較高腹腔鏡技巧也須使用自費手術器械,又因需全身麻醉,故長者或心肺功能不佳病患不宜採用,極少數因過去開刀造成腹腔內沾黏病患亦不適用,可能造成罕見嚴重的腸道損傷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