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全身僵硬 揪巴金森氏症

684
醫師林典佑示範「手指操」,檢測動作緩慢和肢體僵硬症狀。(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6歲婦人6年前因脊椎有椎間盤突出等問題,長期全身僵硬痠痛,躺不住、站不起來。為了拿鑑定失能證明,坐輪椅到神經科門診,醫師懷疑不單純是脊椎問題;經作腦部多巴胺神經元斷層掃描檢查,確診罹患「巴金森氏症」,經藥物治療後,已可以離開輪椅直接站起來走路。

成大醫院神經部醫師林典佑指出,巴金森氏症是盛行率第2高的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核心症狀包括肢體顫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及步態不穩,只要有2個以上就會被高度懷疑罹病。很多長者因為肢體顫抖,警覺到可能是巴金森氏病而求診;但卻忽略動作緩慢、肢體僵硬及步態不穩等其他3個症狀,誤認為是本來就會出現的衰老症狀,尤其是步態不穩最常被忽略。

林典佑說,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供檢測動作緩慢和肢體僵硬的技巧,以「手指操」動作,用單手做出OK的手勢,接著張開食指與大拇指,再快速將食指與大拇指指尖連續點25下,過程中出現動作停頓、手指打不開、動作變慢、速度改變或開合大小改變,就可能有動作緩慢或肢體僵硬症狀。

至於步態不穩,可做3公尺的起身行走測試。受測者坐在椅子上,站起來往前走3公尺,繞過擺放的物體或圓錐回來再坐下。繞一圈的時間大於10秒,代表走路速度開始變慢;大於20秒,代表活動力明顯下降,有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的可能性。

他說,巴金森氏病因源自於腦部稱為「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可透過腦部多巴胺神經元斷層掃描檢查,偵測神經元活性是否下降;經腦部磁振造影、電腦斷層掃描及抽血檢測,可排除其他可能造成類似巴金森氏病的疾病。巴金森氏病是能用藥物及手術控制的疾病,只要能早期診斷,就可以藉由藥物減緩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