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房子信箱

1413

文/攝影 梅子

在中國古代,青鳥傳書,鴻雁傳書,魚傳尺素等等都被作為書信往來的比喻。

其中的「魚傳尺素」很有趣,因為在中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傳遞書信的代稱,比如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過:「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在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當書寫書信的材料,據說在唐代時,已進一步流行用絹帛來寫信了,由於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這個「素」指的就是白色的生絹。因為找捎帶書信時,唐人常將尺素結成雙鯉的形狀,所以就有了「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但所謂的「雙鯉」並不是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打結成雙鯉形狀的尺素書信罷了。

其實,書信和「魚」扯上關係,其實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徵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這詩集中紀錄了許多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指的也不是真的兩條鯉魚,而是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而這兩塊上下合起來的木板,再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綁牢,接著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自己的印章,就成了「封泥」,這樣就能防止在送信途中的書信被私拆了,而這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有趣的是,關於詩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飪」的意思,而只是一個轉換、風趣的用字罷了。

但在現代,電子信件已經幾乎完全取代了紙張的書信往來了。

那天我們騎車有一次假日短程的旅行,在經過北宜公路山區地坪林時,我們除了給機車加油外,也藉機修整一番,但在路邊的店家前看見這一個提供給青鳥,鴻雁和鯉魚作為落腳棲身之地的房子造型信箱,它有樸素但堅實的房子結構外表,由一根粗壯的鋼管穩穩支撐著,在溫暖的陽光中,呈現它斜頂的美麗斜線和有點剝落卻頗具醒目的紅色屋牆,堅固且穩重地浸淫在遊人稀少的晨光裡,屋裡有幾封青鳥,鴻雁和鯉魚的書信靜靜地躺著,不知躺了多久了,我們更不便前去打擾這些書信,只能讓這些青鳥,鴻雁和鯉魚在那屋裡靜靜歇息,等待主人拆封。而吸引我的是,這房子造型信箱靜靜地坐落在靜靜的路旁清晨中,讓所有的書信也能靜靜地安穩地住在房子裡,不雨淋不受風不怕曬。

這一切也彷若時間靜止了似的,青鳥,鴻雁和鯉魚都靜止了傳送的風塵僕僕腳步,或許有關的所有情感和問候,也只有在拆封後才能讀到遠方的心聲了。但在電子書信氾濫的今日,誰還會刻意為手寫紙張,郵差傳遞,又為如此沒落人工卑微的書信建造一座穩固又美麗的木造房子信箱呢?

古人傳遞書信,可謂不辭辛苦且時日難判,今日電子書信卻是瞬間即達,但還是有人為遠方偏僻的親友,以紙張書信作為傳遞的工具,因為有人或許並不喜歡科技,缺少人的溫度和美感的電子書信形式吧,尤其是住在偏遠的人有假日時更容易在附近遊山玩水,比坐在電腦編更愜意有趣多了,那為何要被虛擬的電子書信約束束縛呢?想必這房子信箱的主人也在假日出遊了吧,搭建這樣的一個房子信箱不過是能讓遠來的青鳥,鴻雁和鯉魚有個遮風避雨的棲身之所吧。

也或許是因為在越偏僻越人煙稀少的地方,越珍惜,尊重人與人之紙張傳遞的往來情感嗎?正如,美麗的風景總會深藏在幽靜,偏遠之處。

我靜靜地想著,在靜靜的美好溫暖晨光中按下快門,為已越來越難得一見的實體信箱留下一張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