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廣角鏡>時發奇想、成就奇美之事,許文龍堪稱奇人

1776
國校時期的許文龍,生肖屬龍,面露奇氣。(詹伯望提供)

詹伯望

奇美博物館正在舉辦「跳出格子吧!機器X材料X藝術超展開」特展,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的創業故事,成為展出的重點之一。這似乎是奇美博開幕以來,首度以大老闆的成功故事為起點,發展出來的展覽。許多人不知道,現場展出的各種機器,都是奇美博的珍藏;機器、材料與藝術三者,加起來就是許文龍的全部。

一九五七年,一種被稱為「不碎玻璃」的樹脂材料來到台灣。還不到三十歲,對新材料充滿好奇的許文龍,不但參加講習會,自行摸索做出二十五平方公分的實驗品,還遠赴日本參觀三菱嫘縈公司。巧的是對方也是小提琴的愛好者,有了共同的話題,還同意他參觀工廠。這令人想起,台灣水泥公司的辜振甫,因為熟稔莎翁劇本情節,與歐陸企業家往往合拍,成了忠實客戶。

許父許樹河原本開設「奇美行」,經營童裝買賣,強調商品必須「奇巧」而「美麗」,這也在一九六0年被許文龍用來創設「奇美實業」;同年問世的還有稱為「壓克力」的不碎玻璃。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推廣,讓他有了「台灣壓克力之父」的尊稱。

出國參訪外國工廠,往往不讓拍照,年輕的許文龍憑著記憶畫下生產流程,再帶著技術人員製造,創業初期的壓克力浴缸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許文龍憑記憶畫出製造壓克力的流程圖。(詹伯望提供)
董事長兼廠長的許文龍時常親自出手打造。(詹伯望提供)

奇美博物館的起點,來自這位少年時代很想成為「口袋放著詩集」的黑手師傅。他從製作塑膠玩具開始,到生產全球高性能材料的領導廠商,一面發展事業,一面積極推動音樂與藝術;二0一五年奇美博物館新館開幕,是他童年夢想的實現。他就讀寶公學校(現在立人國小)五、六年級時,曾到台南州廳對面的台南自然博物館參觀,豐富館藏令他流連忘返。該館在二戰末期被炸毀,許多動物標本都移到後來的台南二中存放。四年前奇美博還曾向二中洽借標本室拍攝短片《心願的起源》,由許文龍親自口述他創辦奇美博物館的理念。

其實,一九八八年林文雄市長任內,一度打算利用市府搬遷到五期重劃區的機會,出售現為台灣文學館的基地,許文龍認為不妥,建議保留建物,奇美願出資修護作為博物館,惟未能成真。

許文龍四、五歲時,透過電影院手搖式留聲機,首次聽見小提琴的聲音。小學畢業後,他進入「台灣總督府台南州立專修工業學校」(現稱成大附工),與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現在成大)共用師資及設備,因此也學了一身好工夫。

二戰後,許文龍向返國日人購得人生第一把小提琴,並與同學共組樂團。當年琴弦昂貴,不易取得,他發揮黑手技能,從海邊的失事飛機和廢棄時鐘尋找零件,以自製捲線工具將鋼絲、鋼索纏繞成手工琴弦,儘管簡陋但很好用,很多人找他訂購,堪稱台灣首位販賣自製琴弦的人。

展場也介紹了熱愛音樂的許文龍如何自製琴弦,觀眾得以了解他開創全球最大提琴收藏王國的由來。他自製琴弦的心得是,「做E弦要用細鋼線。A弦則在鋼線上再捲細鋁線包覆,然後用砂紙磨…D弦就用較粗的鋁線,要包覆較多的蠶絲線,音色才不會過於尖銳。」

展場有一張老照片,是一九四八年許文龍與同學參加一場音樂會的大合照,他右臂夾著小提琴,站在後排左一的位置,不苟言笑。照片上寫著:「南工樂團參加音樂大會紀念」、「慶祝首任正、副總統就職大典」、「三十七、五、二十」。這個樂團除了小提琴之外,還有手風琴、吉他與曼陀林。前面蹲著學生手持鮮花,兩邊是「南工樂團」的旗幟。

南工時期的許文龍(後排左一)與南工樂隊參加慶祝首任總統就職音樂會。(詹伯望提供)

發展事業同時,他也經常素描、臨摹,創作人物塑像,主角多為對台灣發展有貢獻者。從最初的啟蒙到夢想的實現,對藝術的喜愛,是他跳出人生格子的助力之一。

時發奇想,而能成就奇美之事,許文龍堪稱奇人。

(作者是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