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小投手 罹少棒聯盟肘

417
醫師洪志凱說,少棒小球員的身體結構尚未成熟,訓練過程中需持續監測疲勞症狀,並給予適當休息。 (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11歲鍾小弟是少棒左投手,比賽後因左手肘內側疼痛就醫,X光檢查發現手肘肱骨內側上髁的生長板軟骨間隔變寬,且有隱微骨折。經過2個月的保守治療與適當休息後,手肘內側生長板軟骨間隔已復原、隱微骨折也順利癒合,已回到球場上繼續投球。

成大醫院小兒骨科醫師洪志凱指出,鍾小弟的手肘問題稱為「少棒聯盟肘」,主要致病機轉在投球時的手肘外翻、外旋姿勢對手肘內側產生的極大壓力;若姿勢不正確、投球數量過多或過度頻繁投球,長時間下來將導致手肘肱骨內側上髁生長板發炎、剝離,甚至造成撕脫性骨折或壓力性骨折的發生。這樣的受傷機轉若發生在肌肉骨骼成熟後的成棒或職棒球員中,可能造成手肘內側(尺側)副韌帶受傷或斷裂,嚴重者甚至需要接受韌帶重建手術,也就是有名的Tommy John手術。

他說,美國職棒大聯盟提出Pitch Smart指引,預防小球員的投球受傷;然而此指引和台灣少棒訓練的現行策略比較,指引中有幾個項目的提醒是有差異且值得注意,包括不建議少棒時期的小球員從事專項運動,且要避免過度的投擲動作,建議1年中至少4個月、且至少連續2~3個月不可進行投擲相關的運動等。

洪志凱說,少棒聯盟肘並非單一次事件所導致的傷害,而是長時間反覆性疲勞所造成的。考量未成年小球員的身體結構尚未成熟,訓練過程中需持續監測疲勞症狀,並給予身體適當休息,以避免過度使用帶來傷害。若發生手肘內側疼痛問題,需就醫評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