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對話

225

■吳重達

幫1位70多歲股骨頸骨折的女性完成了髖關節雙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2天,醫師需出差幾日,拜託同事幫忙照顧病人。

回院後,同事跟醫師交代該病人的狀況,醫師當然十分感謝他的鼎力相助。同事感嘆說:「人有了年紀,尤其是女性,真的不可以跌倒。」站在一旁的住院醫師問:「應該是骨質疏鬆,才容易骨折吧?」同事回說:「骨質疏鬆當然是原因之一。可是,我現在認為肌肉流失、無力(所謂的肌少症),才是最主要的殺手。」

同事這席話醫師深表敬佩、贊同。醫師過去也積極「治療」骨質疏鬆,骨密度檢查結果「不正常」就鼓勵病人用藥。20、30年追蹤下來發現,藥物只能讓病人的骨密度檢查結果維持在那裡,並無法使骨密度檢查的帳面數字上升,更別說回到正常。醫師自己的結論:「骨質流失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自然退化現象。」當然,這種疏鬆的骨頭容易發生骨折,絕對是不爭的事實。

很多上了年紀,背部變形或駝得厲害,明確有骨質疏鬆的阿公、阿媽仍下田或上山下海工作,甚至不輸給後輩、晚生。醫師認為,這些人一直維持著勞動或負重運動,他們的肌肉量、肌力與反應能力沒有明顯退化,跌倒的機率相對低。不幸跌倒當然也會骨折;但是,夠強的肌肉多少可發揮保護作用,可避免骨折發生或降低骨折的嚴重度。

2個老醫師都同意,預防跌倒才是避免骨折的上策;而降低肌少症的發生才是真正的重點。年輕醫師問:「平常該補充什麼?」2老都認為肌肉量與肌力只有靠運動才能維持或變好;食補即使有幫忙,基本上功能不大。光吃不動肌肉不增,脂肪與體重上竄更增加骨折風險與嚴重度。

有年紀者,不論是否有骨質疏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趕快養成做負重性運動的習慣吧!

(作者現為台南奇美醫院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