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死亡率9成 致命腎病全台23萬人帶基因

229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腎臟科主治醫師曾敏華(圖)8日指出,腎臟的主要功能單位為腎小管及腎絲球,腎小管連接腎絲球,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是新生兒殺手,死亡率達9成。(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為新生兒高致死率遺傳疾病,死亡風險達近9成。長庚團隊表示,國人此基因異常的帶原率為1%,推算目前國內有23萬人為相關基因缺陷帶原者,建議孕婦及早進行篩檢,透過基因篩檢及時診斷,避免憾事。

長庚醫院8日舉行記者會披露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的帶因研究新發現。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腎臟科主治醫師曾敏華指出,過去認為這是罕見遺傳性疾病且發生率約千分之5,但他證實在台灣並不少見,台灣人估計高達1%帶有隱性致病基因型別。

1名女性在27歲結婚,半年後懷孕,但在30週產檢時發現胎兒羊水過少,疑似有胎兒健康疑慮,在妊娠33週後女子產下胎兒,但由於胎兒肺部不成熟、極度低血壓及腎臟衰竭住進加護病房,於出生8天後不幸死亡。經由腎臟組織切片檢查及基因分析,診斷為基因缺陷所導致的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而該名女子與丈夫均為此基因缺陷的帶原者。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腎臟科醫師曾敏華表示,腎臟的主要功能單位為腎小管及腎絲球,腎小管為連接腎絲球的組織,其主要功能為維持體液、電解質酸鹼平衡。

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致病成因緣於「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蛋白」的基因突變,臨床表現包含懷孕母親羊水減少、胎兒出生後出現嚴重低血壓、腎臟功能衰竭及呼吸衰竭,且罹病者幾乎死亡。

過去9年,林口長庚兒童腎臟科共診斷7位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病人,死亡率接近9成;曾敏華發現,這些病人都在血管收縮素原基因的相同位置產生缺陷,各來自無血緣的家族,且他們的父母也都是血管收縮素原基因相同突變點的帶原者,這顯示此病在台灣可能不是罕見疾病。

因此,曾敏華與研究團隊藉由已取得專利的創新基因診斷方法,分析5000位健康台灣受試者,發現國人此基因異常的帶原率高達1%,推估目前有23萬人為此基因缺陷帶原者。證實了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在台灣並非罕見疾病,且由於其高致死率,使得產前診斷更顯得重要。

長庚醫院創新基因診斷方法,直接對基因缺陷片段分析並以螢光顯示方法判讀,不但省去定序的時間,約3小時左右可以判讀結果,且可以同時處理將近400個檢體。

曾敏華強調,由於台灣健康族群此基因的高帶原率、疾病的高致死率以及已開發的產前基因診斷技術,建議所有孕婦在懷孕早期接受篩檢,只要透過基因篩檢就可以及時診斷,避免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