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文法

434

前陣子,經常投稿的報社編輯寄來一封信。

指出文章中的某些文法有問題,希望我可以修改後再投。收到這封信,我感到羞愧又感激!

不懂文法的我,試著按照編輯意思去修改,卻感覺綁手綁腳,原因出在我從來沒有認真研究文法,寫文章都是看報紙依樣畫葫蘆。最高學歷高職補校畢業的我,白日工作晚上讀書,在課堂上經常累到打瞌睡,每科都只求低空掠過,不要說創作文章,連寫一封信都錯誤百出,朋友回信時,常花很多篇幅在訂正我的錯字。

成語跟我不熟、標點符號只識「,。?」且常常擺錯位置,遇到不會寫的字,還會用注音符號替代。

在那個網路還不普及,文學與知識仍充滿重量的時代,一張薄薄副刊底下往往藏著好幾位編輯,有人可以幫忙校正、修改……把我坑坑洞洞的文章鋪上柏油、兩旁植上花樹,化為讀者視野坦途,以利走向作者的意識核心。如今,很多副刊都是一人作業,校長兼撞鐘,偏偏來稿又暴增,真是蠟燭多頭燒,真是難為那些編輯了。

因此,少數副刊編輯留用與否完全不予告知,投稿如投石大海,往往得收到稿費才知錄取;大部分編輯則使用制式檔案回覆,讓人知所進退;以前中國時報浮世繪版,還特地設計數種留用與退稿的書籤,附在回郵信封寄給投稿者,那個時代遙遠到感覺如夢一場。因此,若有隱身副刊背後編輯願意回信提點一、二,就像被神眷顧一般。

因為不知如何替文字穿上文法這套內衣褲,直白告知編輯自己的淺薄,使我遲遲沒有修改文章再重新投遞。不久,再次收到編輯來信,他竟細心套用文法幫我造句,使我有了明確案例去修改。

想我寫作這些年,能持續下去,都得感謝這些慈悲的編輯,對我如此寬容、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不然,照我這種被多退幾次稿就會放棄的人,是無法繼續寫下去。因為,一直覺得走上寫作之路是場意外。不懂文法不愛閱讀不安於室的我,照理說:應該和寫作絕緣,不知為什麼,我竟莫名其妙寫了好幾年。

猶記得,多年前,三千多字的文章和大頭照在聯合副刊登出來後,高職同學立刻打電話給我,劈頭就說:和你一起刊登的其他人,最起碼都是大學畢業,只有你是高職還補校。又過了幾年,出版了第一本書,換國小同學忿忿不平!說他碩士畢業都沒出過書,我一個高職補校畢業生居然出書了。

即便出了書,依然不覺得自己是個作者,我覺得那只是一個暫時借來的身分,隨時被會收回,況且現在滿街都是作家,所以我都自稱農夫,在這個文學遭遇極端氣候的時代,筆耕不見得會有收穫,所以寫作對我來說:只是把經驗做個整理,把心裡想說的話,透過認識不多的文字和標點符號表達出來。

原因出在退伍後,很多同儕都離鄉去追求屬於自己夢想,把友情當成生活全部的我,找不到說話對象,寂寞侵襲時只能拿起筆,在稿紙上抒發情緒,類似現在的人在臉書上曬心情,至於錄用與否,就交給老天決定。

不過,臉書上的文字和投稿文章還是有很大不同。

很多臉書上的文章都淪為照片配角,隨興文字沒什麼不好,卻因字數過少流於片面,且常常報喜不報憂,只展現出人格的某一角度或者根本相反,不像副刊文章那麼有邏輯、那麼深入、也較難以造假,大概是經過了專業編輯的揀選和潤飾。如今,人工智慧大躍進,聽說編輯是被機器人取代的海嘯第一排,但我不認為,機器人具有這種在文章大海撈出珍珠的能力。

通常,人工智慧文章只求達到主人要求、不出錯、不具備冒險精神,或許可以找到或製造出沒有問題的完美文章。完美在工業上或許是個優點,但,完美在文學中,可能成為一場災難。

但,人工智慧肯定能把文法用得比人類還好,這是無庸置疑。

而寫作也是人工智慧快速取代的對象,仔細想想,那我究竟有什麼優勢?是機器人無法抵達?看過聊天機器人創作的文章後,發現人工智慧不易取代的部分,就是不規則的現實經驗。

機器人再厲害,也只能在虛擬世界創造經驗,雖然無數人會持續餵養自己獨特現實經驗給他,但也是隔靴搔癢。將挫折與失敗、困頓與停滯,轉化為智慧沒有那麼容易。生老病死的無常,原是人類最脆弱的一環,如果善用這些機器人難以親身體會的經驗,將成為寫作者最後的優勢。

這種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從發想到產品製程一條龍輸出的文章,也唯有人類可以做到,不若機器人需要明確指令,才能代工。

真正的歡樂、悲傷……無法量產與複製,才是人類最珍貴的資產。學習文法,對機器人來說可能十分容易,或許有天平凡的我將被取代,但,應該不是機器人。

若非更老的自己,來取代現在的自己,就是其他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