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廣角鏡〉超額儲蓄創高的後遺症不一而足

1382

李沃牆

讓台幣適度升值亦有助於經常帳順差降低,或讓「超額儲蓄」減少。但台幣升值也不利於出口競爭力,該如何拿捏,端賴央行明智的決策。(取自央行臉書)

「超額儲蓄」代表國民儲蓄毛額扣掉國內投資毛額的差額。數據顯示,台灣的超額儲蓄一直是居高不下。在二0二0年越過三兆元(台幣,以下同)關卡,隔年來到三點七四兆、二0二二年為三點四兆,今明兩年還是維持三兆以上高水準。

「超額儲蓄率」係指超額儲蓄占GDP的比率,台灣於二0二二年達百分之十四點八,遠高於德國的百分之四點二、中國大陸的百分之二點三、日本的百分之二點一、韓國的百分之一點八以及美國的百分之負二點八。為何會有這麼多的超額儲蓄?

首先,當貿易順差發生時,即出口超過進口,意謂該國賺取了更多的外匯。這些外匯通常會轉化為國內貨幣,若無好的投資機會,這些貨幣泰半成為儲蓄毛額,一旦超過投資需求時,就是超額儲蓄。台灣幾乎是年年順差,自然累積不少超額儲蓄。其次,儲蓄包括家庭儲蓄及企業儲蓄。長期而言,台灣的家庭儲蓄變化不大,但企業趨向資本密集發展,而且資本規模愈來愈大,未分配盈餘(企業儲蓄)跟著水漲船高。

其三,台幣長期處於低利率水準,不僅未能反映合理的成本,也造成利差擴大及資金外流,以致「超額儲蓄」淹腳目。其四,這三年的新冠疫情期間重創內需市場,讓許多家庭節衣縮食,不敢消費,徒使民間消費實質成長率及民間投資同步下修。再者,全球面臨通膨升溫,央行升息,資金流向存款。此外,通膨導致實質薪資負成長,民眾及企業對消費相對保守。

經濟學理中「節儉的矛盾」,其實也反映了超額儲蓄太多,會衍生不少後遺症。包括,一、這麼龐大的閒置資金未用在實體投資,必然會流向金融性投資,如股市及房市,可能會帶來資產價格泡沫的風險。二、倘儲蓄一直大於投資,造成消費成長緩慢,投資乏力,將不利於國家經濟發展。

三、超額儲蓄過多反映順差過高,也增加新台幣匯率升值的壓力,將不利出口業者。央行於今年八月公布的第二季國際收支,經常帳順差為二百二十二點四億美元,上半年經常帳順差四百一十三點三億美元,雙創歷年同期第三高。但金融帳淨流出二百一十點五億美元,已連續五十二季、長達十三年淨流出,續創史上最長紀錄,累計淨流出已約七千六百三十點九億美元。

進一步言之,金融帳包括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其中直接投資即是以生產為目的、長期投入資金的部分。至於間接投資,則以股權、債券等財務投資為主。尤有進者,國人投資海外股、債和基金等連續四十三季淨流出,投資債券的部分更已五十四季淨流出,顯示包括壽險資金在內,對海外投資確實高度依賴。截至去年底,壽險海外投資已突破二十一兆元大關,海外投資占壽險資金部位已達七成。為何保險公司偏愛海外投資?除了台灣有許多的法規限制外,應是缺乏優質、高報酬的投資標的。

有鑑於此,建議政府可以透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投資,例如,透過投資抵減,加上基礎建設以及熱門的綠色跟數位投資,除裨益經濟成長外,亦可帶動產業升級,並去化過多的超額儲蓄,可謂一舉數得。再者,讓台幣適度升值亦有助於經常帳順差降低,或讓「超額儲蓄」減少。但台幣升值也不利於出口競爭力,該如何拿捏,端賴央行明智的決策。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