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休閒>製作費工 手工麵線扎實Q彈

645

製作費時費工,讓手工麵線更具生命力,口感較機器所製麵線細緻Q彈。
(記者林雪娟攝)
 台灣傳統麵食之一的「麵線」,深受許多人喜愛,而手工麵線製作相當費工,從麵粉和水、拌麵、揉麵糰、發酵跟多次拉麵,一點都不得馬虎,也因費時費工,讓手工麵條更具生命力。
 相傳麵線是「王母娘娘」心愛的女兒「九天玄女」,為向母親祝壽所精心備辦的禮品,又稱「壽麵」,至於歷史上對麵線的記載,最早起於東漢,而何時吃麵線呢?據說可能起源於祭祀活動,後轉為民間食品,而生日吃麵線,則可能源於元朝,因福州話的「細麵」和「壽麵」發音相同,因此麵線又稱為壽麵。
 麵線在清朝時傳至台灣,而傳統手工製麵技術中,以麵粉、水和鹽為原料,鹽分增加麵線延展性,使麵條能夠拉得像絲線般,又細又長,口感嘗起來綿密,甚至入口即化,然因本身含有鹽巴,麵線得先煮過才不會過鹹,但要如何不會太過軟爛,且不會成為一團難分難解的「球」,這可是大有學問。
 麵線口感想要佳,除水質純淨、由風、陽光自然曝曬乾燥且不添加防腐劑、不漂白,才能維持麵線獨特的口感。一般人對手工麵線的印象,即是得大晴天才能製作,因為由陽光自然乾燥可是手工麵線完成的必要關鍵,完全看老天吃飯,而當長條麵條透過一拉一撐,最後絲絲如線的白皙麵線,在湛藍的天空下閃閃發亮,成為令人讚歎的美麗絲線風情畫。
 而長細的麵條,一般為蚵仔麵線使用,略短一點則通常為家常麵線,而麵線搭配其他食材的煮法更是包羅萬象,因手工麵線含鹽較多,烹調時建議使用較多的水量稀釋鹹味,料理後充滿扎實的Q彈感,比起一般機器所製作的麵線更加滑順且細緻彈牙,讓人一吃就上癮,愛上這香噴噴的古早滋味。 (記者林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