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語…中風嬤肩苦說不出

419

亞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吳書毅替患者做「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治療。(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霧峰報導
 台中市一名83歲王奶奶因中風導致失語症多年,無法表達肩膀及手掌疼痛,透過「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治療後,疼痛減少。而54歲的陳先生在中風後,左側肩膀及手掌痛到無法繼續復健,直到接受「脈衝式高頻熱凝療法」,疼痛總算大幅改善,也願意繼續配合復健治療。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吳書毅表示,上述兩人都是中風後的「複雜性疼痛症候群」患者。先透過藥物、物理及職能治療等保守治療皆不見效,但為了把握中風黃金復健期,經進一步評估,決定分別透過「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和「脈衝式高頻熱凝療法」治療。
吳書毅指出,這類疾患起因於中風後肩部肌群無力,而無法支撐患肢重量,長期肩部刺激導致肌腱發炎,嚴重者有關節半脫位情形,稱為「中風後肩部疼痛」,中風後約有一半病人受此所擾,隨著藥物控制、復健治療及力量恢復後疼痛會大幅改善。然而,仍有將近一成多的病人,會出現嚴重肩膀疼痛,並伴隨交感神經交互作用產生「複雜性疼痛症候群」,此時疼痛將不限於肩膀,手部也會出現疼痛、腫脹、泛紅、溫度異常等情況。
 吳書毅表示,除了保守治療外,「介入式疼痛治療」中的「交感神經阻斷術」也是常見治療方式,由於上肢重要交感神經調節是位於頸部的星狀神經節,而頸部「星狀神經節阻斷術」主要治療頭、顏面、頸袈上肢部位疼痛及血行障礙相關疾病,透過將局部麻醉藥注射於星狀神經節,除了緩解疼痛外,也能改善局部血流的作用。
 吳書毅指出,除了「神經節阻斷術」外,爾後發展出「高頻熱凝療法」,在局部麻醉情況下,透過超音波或高解析度X光機導引,以細針通電,針對特定痛覺進行神經調控,並不會對神經產生破壞而加重無力,以達到阻斷痛覺的效果。
 吳書毅表示,上述兩種方式分別針對肩膀的「疼痛源頭」治療,以及針對「疼痛幫兇」做阻斷,能有效緩解肩膀或手部疼痛,建議民眾治療前與醫師充分討論,以制定個人化的復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