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師專欄 〉骨折手術鋼板進步大 搭配早期復健效果好

3682

 ■吳東泰
 骨折手術是骨科或外科急診手術的大宗,通常過年連假期間各醫院開刀房最多的手術就是骨折手術。不管交通意外、高處掉落、失足摔倒、運動傷害等,都可能發生骨折,相信每個人自己或親友都曾遭遇過。在過去十多年來,由於內固定物的改良,骨折手術的進步可以說是一日千里,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下骨折手術。
 俗話說「傷筋斷骨一百天」,大多數的骨折經過適當的治療,初步癒合至少要三個月的時間。懷疑骨折的病人通常會安排X光檢查,絕大部份都可以確認骨折的狀況,但是有少數「無移位」的骨折在初期可能X光也看不出來,需要密切追蹤確認。骨科醫師會根據X光的骨折型態、嚴重度與部位來決定要手術治療或保守治療。
 不管是手術治療或保守治療,骨科醫師都是進行「復位」與「固定」兩個動作。骨折如果有移位會經由「復位」讓骨折處可以對齊,儘量矯正角度並減少間隙;復位後還需要加以「固定」,維持好的復位的狀態。復位的方式分為「開放式」與「封閉式」兩種,前者是直接打開傷口到骨折處復位,後者是不開傷口,醫師以推或拉等手法,靠局部的肌腱韌帶拉扯來復位。
 固定的方式也可以粗分為「內固定」與「外固定」。顧名思義,內固定是打在皮膚裏面沒有外露的,包括鋼板螺絲、髓內釘、鋼釘等;外固定則是外露在皮膚外,石膏、固定護具或是外固定器等都屬於外固定物。通常較簡單輕度移位的骨折可以經由石膏或是護具固定來保守治療,比較複雜或是位移較厲害的骨折就要開刀來復位固定。
 傳統的鋼板是靠螺絲鎖住骨折處,遇到較粉碎、骨鬆或近關節面的骨折,固定效果較差,而且傳統的治療觀念是追求「絕對的復位與固定」,但是「絕對的復位與固定」常常要付出的代價是對軟組織的絕對破壞,同時破壞局部的血液循環,反而不利骨折癒合,術後也要靠石膏或護具等保護,這也讓術後復健的進度延後,更容易造成關節僵硬的問題。為了克服這些後遺症,發明了新式的「互鎖式鋼板」,變成透過鋼板與鋼釘互相鎖定來增加骨折的固定力,而且配合微創手術的概念,更加強調保留局部軟組織的血液循環,透過更穩固的鋼板固定與更好的局部血液循環,可以讓骨折癒合更快,達到「早日復健、恢復功能」的目標。
 上述微創手術及新式互鎖式鋼板固定效果很好,但是通常健保不給付,病人為了更好的手術效果使用自費互鎖式鋼板,別忘了互鎖式鋼板的目標是希望達到早日復健、恢復功能,所以術後建議早日進行復健治療。包括「高能量雷射」可以幫助恢復術後的腫痛、早期肌力訓練維持肌肉功能,儘早進行徒手治療幫助關節功能與活動度早日恢復,才能達到互鎖式鋼板的治療目標。
(作者/大東門讚診所院長吳東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