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媒體對疫情恐慌的放大效應

713

 作者/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新冠肺炎全境擴散,肆虐全球,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如同全球化趨勢,目前已超過八十個國家淪陷。隨著媒體整天報導疫情的變化,人們的心情如同股市上下震盪的數值一樣,七上八下,恐懼難安。
 有別於二00三年SARS風暴是由電視媒體主導疫情,二0一九年新型冠狀病毒則是在社群媒體時代下所發生疾病,數位化資訊傳播的速度或途徑比當年要更快、更廣,卻也更雜亂。媒體的角色,除了建構眾人抗禦疫情的能力,但也不得不說「非理性因素」充斥,我們該怎麼看當前媒體對疫情資訊的提供樣貌?而接受資訊行為者內心與生活行為該怎麼自處呢?
 首先,這次世人會對新冠肺炎恐慌的最大主因,就是對疾病「本身」的不瞭解,對資訊不明的恐慌;而媒體這時候將疾病本身的「神秘化」解構,就成為最重要之正向力量。例如:疾病本身的傳染方式和防禦方法、各國採取的防疫手段,以及世界各國得病案例的數據,最重要,醫藥疫苗破解的發展和時程,以上種種,都是主流大眾媒體此時報導給眾人「解惑」的強心劑。
 當然,在疫情迅速擴大下,資訊受眾亟欲知道病情現狀,也因此「主動」會搜尋、訂閱、分享各類相關的訊息。於是乎,電視新聞頻道中重複著相關或相同的新聞強度,而在同質性的新聞涵化推播下,綜效了人數死亡、物資搶購、口罩缺乏的渲染力道,一看電視,都是這樣的報導,觀眾自然心生波瀾,緊張難安。
 媒體效果的加成,產生「羊群效應行為」或「從眾效應」。網友從網路,觀眾從電視看到了大家排隊買口罩、搶買某項如衛生紙、酒精,報導標示的物資後,很多人思考失序,進而追隨大多數的意見或行為,模仿自保。
 當前智慧型手機連網下所衍生的社群媒體如臉書、LINE、Instagram,成為此次肺炎發展的訊息提供主要角色,像是我國疾管署推出的官方LINE帳號「疾管家」,定時公布資訊,且使用者可以線上即時與疾管家文字互動,獲得正確的疫情與防疫知識,口罩數量與發放方式,發揮了相當大的功勞。
 但社交媒體也呈現許多疫情的負面效果,成為「假新聞與謠言的溫床」;許多網民移花接木、惡意變造新聞標題和字幕的影音片段,或是隨意轉傳來路不明的疫情資訊,如哪個醫藥專家說某種食物可以抗病,又說哪個院區已經感染,封鎖最好不要去,以上種種一看就發現沒有正式訊息來源、道聽途說的假新聞。
 在急需弭平大眾焦慮的抗疫決策中,從眾效應有時真的會讓許多網民在接受到假訊息時昏了頭,或是基於「好心」想告訴親友。但再分享、再轉傳後的結果,就是讓網路空間中產生更多帶頭衝撞的羊群,不分方向或對錯,假資訊就成為錯誤流動的溫床。
 數位時代下的難處,就是社群媒體可以補足大眾或傳統媒體傳播的力道和深度,但往往似真非假的社群資訊,又會擾亂手機族的視野與分辨的能耐。因此,多對聳動標題與駭人消息產生懷疑,是我們深處資訊社會當下的首要反射動作,當接獲來源不明或未經證實之疫情資訊時,應先查證內容是否屬實,切勿又再散播、轉傳,這不但無法讓他人更加理解疫情,反而會讓資訊更加錯亂,觸法散播假消息。
 不實訊息、改造疫情、甚至大量錯誤建議,都會以非常快的速度散布,可能改變收訊者認知行為,讓人們承擔更大的風險。疾病當頭,我們實在應謹慎接收媒體帶給我們的龐雜資訊,慢慢消化,冷靜面對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