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消失的高地

999

 ■蕭文
 這裡的地勢高低起伏很大,騎腳踏車有些吃力,林立的樓房,讓人忘記這裡是府城七丘的崙仔頂,「崙仔頂」是何等陌生的名詞,它已淡出人們的記憶!小山丘或沙丘呈凸起的形狀,稱「崙」。
 崙仔頂海拔高度約十八到二十公尺之間,往南逐漸下降,它的範圍從現在的台南一中往南延伸到東門圓環一帶,這裡是德慶溪上游,它有多條支流穿梭在這個高地,使得這個高地的高低落差很大。清康熙以前,這裡是墓葬區;雍正初年用木柵築城,將這七個小山丘圍入城內,並禁葬,以後陸續將墳墓遷到城外,或許,這是台南市第一次遷墓。
 青年路西向,右轉進入前鋒路,往北,過了知事官邸是很陡的下坡路,可以看到前面車子的車頂。知事官邸是棟兩層樓建築。日本殖民政府利用崙仔頂的高地勢,興建兩層樓的知事官邸,這棟建築居高臨下,城內大街盡收眼底,它的北面與西面都是溪流,要接近這棟建築不容易,後面的小山丘是一個大型的鋼筋水泥防空洞,上面是綠色的草坪與樹木,相當隱蔽,這個大型的鋼筋水泥防空洞是太平洋戰爭末期,躲避美軍轟炸而興建的。
 前鋒路往北,過了知事官邸是下坡路段,這段路相當陡,腳踏車不用踩踏板就快速下滑,與前面一條東西向的民族路一段交會,以前這段路稱四維街,是這裏最低的地方。這些道路以前是溪流,日本政府興建縱貫鐵路,在這裡特別搭建一座橋,跨越溪流,讓火車經過;日本殖民時期,這裡是壽町,所以這座橋稱壽陸橋;台灣光復後,這個地下道稱四維地下道。
 民族路一段往東是台南一中,這裡的地勢較高,騎腳踏車到南一中是相當的吃力。日本占領台灣後的第三年,一八九八年利用台南孔廟的明倫堂與府儒學設立台南小學校,讓日本人子弟有受教育的機會。以後選擇東區地勢較高的地方興建校舍,新的政權都不願意沿用舊名,而要重新命名,這是宣示主權的方法,日本占領台灣後更如此,他們將原來西竹圍,改名為帶有日本色彩的名稱竹園町,在這裡設立學校,命名為台南第二尋常小學校,主要招收日本人子弟,以後更名為竹園尋常小學校。一九二零年代,這所小學校搬遷到花園町,稱花園尋常小學校;國民政府時期更名為花園國小。原有校舍設立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招收台灣人子弟;國民政府時期改名為台南一中。台南一中居高臨下,校門前的民權路一段是個西向的下坡路段。學校北面的圍牆邊的地勢窪下,德慶溪沿著圍牆西流,經過南一中校門後,在前鋒路與民族路一段與另一條溪流交會。德慶溪在這裡匯集各支流後,河道寬廣,一直往西流,注入台江。現在這條河道是民族路一段的下水道。南一中校門口塑立一塊大石頭,上面寫著「竹園岡」三個大字,為安徽桐城人汪中的題字,他號雨盦,為我國重要書法家。「竹園岡」三字點出這裡原來的地貌,這裡是荷據時代哈根納爾森林的西緣,「哈根納爾」荷蘭文是茂密的森林的意思,這個森林遍植竹子,應是竹林,所以稱西竹圍;這裡的地勢高,後來稱竹園岡。現在這裡看不到竹子,但,在台南一中校園中,刻意保留下一小叢竹子,留給我們一個想像的空間。
 其實,台南市是個河流密佈的城市,德慶溪是主要的溪流之一。日本殖民時期,日本人的都市計畫,將溪流加蓋,成為下水道,上面是道路,所以這裡的道路曲曲折折,高高低低;若保留溪流,溪流可以行船,是另一種交通要道,台南市又是另一個景觀,一個有溪流的城市不是很好嗎?
 高地並未消失,並未變矮,「崙仔頂」仍然在,在都市化的過程中,一棟棟樓房平地而起,原有的溪流變成道路,讓我們看不到它的原貌,「崙仔頂」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