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調氣血 和經痛說bye-bye

557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26歲的蔡小姐月經前夕會頭痛、拉肚子、小腹悶痛,經期甚至會出現腹部絞痛、冒冷汗的症狀,嚴重時需請假在家,10餘年來都靠止痛藥舒緩症狀,後來她至衛福部台北醫院中醫科求診,配合中醫治療4個月後,經前頭痛及經期小腹疼痛等問題已明顯改善,蔡小姐開心的說「終於不用再靠止痛藥對抗大姨媽(月經)」。
 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郭建志表示,痛經歸類於中醫的「經行腹痛」,治療著重在「通調氣血」,主要是因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導致,也就是不通則痛,原因分為「氣滯血瘀」、「子宮寒凝」、「氣血不足」3種類型,蔡小姐平時給自己的壓力大,常有胸悶就是屬於「氣滯血瘀型」的症狀。
 如何改善痛經?郭建志針對3類病因提供保健妙方:其1、氣滯血瘀型:月經期間過度疲勞,或因壓力過大、情緒不佳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造成頭痛、胸悶、瘀血停留,通常月經排出困難、血塊多、經血紫黑結塊、 下腹部疼痛拒按,治療多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主。
 他建議作息要正常、保持心情愉悅,避免因生理時鐘紊亂加重痛經,壓力大時可透過閉眼深呼吸或3分鐘冥想,把注意力放呼吸之間,重整思緒、緩解緊張情緒。
 第2、子宮寒凝型:平常喜好冰涼生冷食物,或在月經期間涉水,淋雨,洗頭不吹乾,導致寒氣積聚於子宮,血寒而經血不暢,經血流通受阻而腹痛。通常下腹部冷痛,月經量少且有血塊,治療宜以溫陽散寒化瘀。
 建議飲食以溫熱為主,避免生冷飲食(如冰淇淋、菜頭、菜脯、大白菜、椰子水、火龍果、螃蟹等),疼痛時可熱敷減輕不適。
 第3、氣血不足型:平常體質虛弱,或因月經期間適逢感冒,導致氣血不足,通常下腹部隱隱作痛,經血量偏少,經色淡,治療宜補益氣血。建議平日適當舒壓、適度運動,洗完頭連頭皮都要吹乾,不要怕頭髮分叉而吹半乾又因此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