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管處新書《合歡山史話》出版

579

太管處出版的新書《合歡山史話》。(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合歡山」對國內民眾而言,幾乎是耳熟能詳的一座山,但她的名字的由來卻少有人知。要想了解三百餘年來「合歡」一詞的想像與故事,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的新書《合歡山史話》中,都有詳細的描述。
 自康熙二十四年 (一六八五年 )起,首任臺灣府知府蔣蘊英主修的《臺灣府志》,這本描述了臺灣島初入大清版圖之海上疆域的方志上,一座名為「合歡山」的山峰,首次出現於歷史文獻中,但卻將「合歡山」描述在雪山山脈一帶,「合歡山」空有其名,是對未知事物的想像。
 此後再經過了將近二百二十五年,明治四十三年 (一九一0年 ),臺灣總督府番務本署技師野呂寧,終於正式首登並以三角測量與經緯儀,為日後並延續今日的「合歡山」下了科學的正式定論。自清代以來的謎樣地理空間,轉換為現實山頭,定位在地圖的表面。

《合歡山史話》作者金尚德。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但「合歡山」的涵義,卻遠比地圖上的三個文字還深廣。一九一四年太魯閣戰爭時期所開闢的道路旁,「合歡山」具有軍事上的樞紐地位;在治理時期的攬勝及登山、健行、滑雪風潮中,具有遊憩的意義;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之後,兼具有物種保存及地景保育的功用;在歷史上保存下來的文史遺跡中,又隱含文化資產的重要意義。數百年來山上空間與山下社會的互相交織,讓合歡山成為太魯閣國家公園重要的文化資產。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邀請在太魯閣國家公園踏查三十餘年的文史工作者金尚德,透過實地田野調查及史料爬梳,將數百年來合歡山文明化的互動過程,輔以流暢文字及古今照片,述說合歡山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太管處處長游登良昨日表示,讀著《合歡山史話》這本書,儼然就將合歡山的歷史,一一清晰投影呈現在眼前,俯拾即是。書後作者還放上合歡山的古今對照圖片,歡迎讀者持本書,並再次踏上合歡山,相信會有不同的感受。本書目前已於國家網路書店、五南文化廣場及三民書局上架,有興趣之讀者可以前往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