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客家農場春日活動 43種野草展風姿

450

台北客家農場「春日野草學」最後一場活動在四月十九舉行,此活動共讓四十三種野草被看見。(記者周閩生攝)
 記者周閩生/台北報導
 由台北市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指導,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經營的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戶外草地,三月起舉辦一系列的「春日野草學」活動,十九日舉辦最末場「跟著春神養小草」活動,由荒野保護協會講師帶領民眾採集可利用的野草,移植到保護區留存,避免割草時被除盡。
 北市客委會表示, 為表達客家人尊重自然的態度,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戶外空間以自然植被作為分區基準,規劃為樹藝、園藝與農藝區;自民國一00年開園起,更將「無毒友善」奉為戶外農場的管理圭臬,從不噴灑除草劑,在人與自然長期動態管理過程中,提供民眾一處健康又安全的休閒場域。
 自天穿日(農曆一月二十日)開始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開始近二個月不除草休養生息,中央草地上共長出四十三種野草。在春分至清明節氣期間,草地上有可做成鼠麴粄(閩南語稱草仔粿)的鼠麴舅,也有客家人製作艾粄時使用的艾草,是不同族群在此時令常用的傳統應用野草。
 客委會指出,今年的「春日野草學」共有六場活動,帶領民眾認識野草與操作體驗,包含運用大花咸豐草泡茶、綬草生態觀察、牛筋草手作童玩、莎草踢毽子、雜草堆肥等應用,或是體驗六堆客家人赤腳下田除草(踔田),和保護田間野草等結合農事需要的體驗活動,讓民眾透過覺知與實踐,來學習尊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