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華專論 〉寄望防疫吸引外資豈非緣木求魚?

457

台灣對外貿易依存度動輒超過百分之百,國際貿易對台灣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路透,資料照片)
 ■汪誕平
 正當國際機構紛紛預測今年台灣經濟將出現負成長之際,國發會副主委鄭貞茂強調,當前台灣防疫得宜,有助於降低疫情對經濟衝擊,而且預期全產業鏈將出現反全球化浪潮,台灣有望成為外資投資首選。這種說法究竟是粉飾太平,還是安定人心?姑且不論,但可以斷言,今年台灣經濟非但保二無望,甚至可能出現負成長。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民進黨政府認為對台灣經濟影響不大,主計總處在二月預測全年經濟成長為百分之二點三七。隨著疫情繼續擴大,國際間普遍看衰台灣今年經濟。例如星展集團預測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為負百分之一,標準普爾為負百分之一點二 ,IMF則為負百分之四。國內機構亦復如此,中經院最新經濟預測,下修GDP成長至百分之一點零三,在今年底疫情仍未獲得控制的最壞情況下,台灣GDP恐怕將會跌至負百分之二點五五。這些數據顯示,國內外預測機構普遍都不看好台灣今年經濟。
 不過,鄭貞茂卻認為,疫情對經濟最大影響為民眾恐慌情緒,目前疫情控制得宜,對經濟影響多半集中人流中斷、出口貿易等;而且從中長期來看,疫情對台灣將有正面助益,因為反全球化潮流將更加熱烈,各國企業轉而考慮將供應鏈放在更安全的地方,台灣這次防疫表現有望成為各國首選。
 身為官員,鄭貞茂的說法可以理解。但這種論調不僅過分樂觀,也無視現實。因為無論從國際或從國內來看,今年台灣的經濟都不會好,只有壞或更壞的差別。
 從全球來看,IMF日前才發佈,預測今年全球GDP成長為負百分之三,是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最慘的經濟衰退,嚴重程度顯著高於二00八至二00九全球金融危機,而三月IMF的預測,則是百分之三點三。三個月前,IMF預測二0二0年全球將會有一百六十多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成長,而現在的預測則是一百七十多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出現負成長。經濟學人智庫同樣如此,三個月前預測今年全球GDP成長百分之二點三,但如今預測將會萎縮百分之二點五。這顯示今年全球經濟都會顯著下滑,台灣怎能獨獨倖免?
 再就台灣主要貿易夥伴看,中國大陸第一季GDP較去年同季萎縮百分之六點八,較上季減少百分之九點八,為一九九二年大陸開始公佈GDP以來首次負成長;IMF預測大陸今年仍有百分之一點二的成長,國際間的看法雖不盡相同,但至少都有共識,大陸今年絕對無法保六。以大陸GDP每降一個百分點,台灣就會連帶影響零點二九個百分點計算,試想,台灣還會好的起來嗎?
 再看其他國家,IMF預測今年美國經濟成長負百分之五點九,歐元區負百分之七點五,日本負百分之五點二,亞太新興市場百分之一。顯而易見,台灣前五大貿易夥伴,除了大陸與東協之外,今年全部都會是負成長。對於外貿依存度超過百分之百、出口依存度達百分之五十七的台灣,難道還能不嚴肅面對嗎?
 另外,台灣目前的自由貿易(FTA)覆蓋率只有百分之十三點六,其中百分之八點六是來自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一旦大陸決定今年終止,對台灣勢必造成相當影響;更何況一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今年生效,台灣不能加入,將導致台灣GDP成長衰退將近零點八個百分點,試想,台灣還有什麼理由樂觀?
 至於「反全球化潮流將更加激烈,台灣防疫表現將成為外資投資首選」的說法,也是一廂情願。一來全球化腳步雖然趨緩,卻並未倒退,在中美貿易戰過程中,西方國家將部分企業遷回本土,固然確有其事,但多半屬於自動化生產的產業,並沒有形成「不可逆」的潮流;再者,產業鏈的遷移和建立,牽涉既廣,也不是一蹴可幾。更重要的,防疫表現縱使有加分的作用,但絕對不是外資投資首要和唯一的重點。諸如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五缺」,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國家失去總體目標的「六失」,才是外資最關切的項目。如果不徹底解決,還寄望防疫表現吸引外資,豈不是緣木求魚嗎?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文為大華網路報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