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政府的紓困措施真的能成為及時雨嗎?

421

國民黨立委林奕華(左起)、蔣萬安、林為洲與攤商及店家代表,二十日在黨團記者會表示,政府排貧紓困,看得到卻吃不到。(中央社)
 連日來國際經濟預測機構接連調降今年台灣GDP成長率預測值,國際貨幣基金更大幅下修到負百分之四;儘管政府相關部門皆認為今年台灣GDP成長率可以保一,但台灣經濟景況依舊令人憂心,政府的紓困措施因而更加重要。不過,檢視蔡政府的紓困措施,不免讓人質疑:這些紓困措施真的能成為及時雨嗎?
 隨著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益發顯著,經濟受災戶也越來越多,關廠、倒閉、失業、無薪假快速攀升;口袋不夠深的企業、民眾,也擔心關廠、倒閉、失業、無薪假的下一個受害者就是自己。正如,國發會副主委鄭貞茂昨天所說,如果疫情延續到年底,對經濟的衝擊會更加嚴重;一旦如此,需要紓困的企業、民眾也會繼續增加。
 然而,雖然主計長朱澤民昨天也表示,政府的紓困振興預算及貸款可以拉抬GDP零點九個百分點;但真正讓人關切的是,政府的紓困預算及貸款真的能命中靶心,從而產生拉抬GDP零點九個百分點的效果嗎?
 以中小企業紓困貸款為例,由於核貸比例偏低、速度太慢,中小企業抱怨迭起;行政院長蘇貞昌十六日亦表示,振興紓困專線一九八八的接通率僅百分之四十四,亦即超過半數的求助電話只能聽到電話占線的聲音。之後,政府部門、銀行增派人力、簡化流程,希望加快核貸進度。從這個角度來看,蔡政府的確有所改進。
 問題在於,以針對小攤商、個人店家的「小規模營業人」五十萬元紓困貸款而言,依據行政院的規定,必須有稅籍登記方可申貸;依此規定,必定導致許多亟待紓困的「小規模營業人」求助無門。立委曾銘宗去年十二月四日質詢時引用外國學者估算,台灣的地下經濟(無稅籍登記)大約占台灣GDP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依此計算,台灣無稅籍登記的「小規模營業人」數量龐大,而這些地下經濟業者都被排除在五十萬元紓困貸款之外。
 其次,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昨天表示,中小企業最常遇到紓困貸款問題是被要求「授信回存」,金管會應具體要求金融機構不可讓中小企業面臨這樣的窘境;他也再度呼籲政府針對中小企業實施延後繳稅或分期繳稅,甚至考慮降稅。李育家的說法,也著實反映了許多中小企業經營者的心聲。
 再以現金救助而言,蔡政府先是排除現金救助,後在輿論壓力之下推出針對三百萬人發放現金的紓困措施;但是,被蔡政府匡列進現金救助的三百萬人當中,超過四分之一本來就是接受政府救助的中低收入戶,超過一半是因疫情首當其衝的觀光業、自營業者等從業人員。質言之,相較於新加坡發放給二十一歲以上的每位公民約一萬兩千六百元台幣,蔡政府的現金救助所能涵蓋的範圍的確有待檢討。
 由於馬英九執政時推出過類似發放現金的消費券,因此,此次蔡政府也捨棄當時要求馬政府發放現金的主張,改推酷碰券,而且酷碰券綁行動支付實施。問題在於,去年全台灣民間消費九兆八千多億元當中,行動支付僅千餘億元,可見行動支付在台灣並未普及;再者,民眾要先消費四千元才有一千元酷碰券折扣,倘若,民眾未消費四千元,酷碰券豈非虛設?況且,經濟弱勢的民眾,又有多少人使用行動支付?也因此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會認為,窮人可能因為沒錢消費而放棄一千元酷碰券,這根本是「排貧條款」。
 所謂「穿著衣服改衣服」,蔡政府的紓困措施仍有改善空間,盼能體察民情、從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