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心靈的綠洲>走過綠意

668

水墨大家鄭善禧老師畫廟宇(聞名畫廊提供)
■王壽來
 打從新冠肺炎病毒如秋風掃落葉般,肆虐全球以來,友朋平日的聚會紛紛喊卡,即使相約碰頭,往往三句話不離疫情,言談間不時流露出憂心忡忡的神色。而筆者多次在街頭藥局前長長的人龍中排隊搶購口罩,也目睹男女老少個個眉頭深鎖,一副表情凝重的樣子。
 見微知著,此亦足以看出疫情的緊繃,對一般人生活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在人們心理上已造成不輕的壓力。再如,距離寒舍不遠處的巷口,有一間不甚起眼的土地廟,其量體之小,相較於全台最大的土地廟福安宮(坐落於恆春半島的車城鄉),簡直有如雲泥之別。
 然則,這一陣子,它卻突然香火旺盛起來,經過的街坊鄰居或路人,每每駐足就地合掌膜拜一番。日前,七早八早,我親眼看見一位穿著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中年男士,把高檔轎車暫停於路旁,走到廟前,恭敬地面朝供奉在內的土地公,鞠了三個躬,他囁嚅著嘴唇,似在有所祈求。
 說來,土地公是台灣民間極為普遍的信仰之一,屬於鄉里的保護神,其神格位階雖說不高,卻是最具親和力的神祇。前述那些來來往往的參拜者,亦未見得全是佛教或道教的忠實信眾,不少人只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有拜有保庇」的心態,求取神明的護佑,以消災解厄,出入平安。
 就我個人而言,多年來一直都是在週日上午,前往教堂參加主日崇拜,不過,最近因疫情持續升溫,教會的實體聚會活動乃告中斷,取而代之的是現場連線直播。儘管如此,拜時下手機通訊軟體之賜,教友之間彼此打氣鼓勵,以及互通對信仰的體悟,倒是日有數起,絡繹不絕。
 其中,多位友人竟不約而同的,熱心傳來現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所寫的一篇文章,其文字深入淺出、雋永生動,讓人不由誦讀再三,很受感動。
 筆者特別喜歡的幾句話,是如此寫的:「讓我們銘記,樹葉的每一回變色,無不美麗動人,生命的每一次境遷,無不有其意義,兩者皆需清明的洞察力。因而,切莫怨天尤人,且讓我們牢記於心,痛苦是活著的標記,困擾是我們堅強的標記,祈禱是我們並不孤單的標記。」
 這位心懷悲憫之心的宗教領袖,洞燭世人苦難和憂慮的所在,故能對症下藥,以極其淺顯易懂的語言,為沉淪苦海的芸芸眾生指點迷津,破解凡夫俗子心中的迷惘。而教宗之文,也不禁教我憶起,多年前在網路上收看美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跟國際級精神領袖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對談的情形。
 兩人提及人生在遭遇風風雨雨、受苦受難之時,究竟該抱持怎樣的態度,以及如何自處呢?一行禪師的回答大意為,苦難猶如爛泥,而「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的蓮花,並非生長在漂亮的大理石上,而是植根於爛泥之中,成長在爛泥之上。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善用自己的苦難,以培養出對事理的通達,以及對人的善意與愛心。
 在此次電視訪談中,被尊為當代心靈導師的一行禪師,雖然強調要把苦難視為成長、茁壯的養分,可是,他也奉勸世人要努力活在當下,想辦法過好每一天,不可終日惴惴難安,煩惱明天的事。對此,他還向歐普拉引述了《聖經馬太福音》六章三十四節:「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稍微琢磨一下即知,一行禪師這番話,適可作為教宗文章的最佳註腳,且其以物喻人的生動點化,也頗能啟發人心。而在禪師的著作中,他亦曾勉勵世人在遭遇苦難時,永遠要懷抱希望,他說:「希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使當下較易負荷。如果我們深信明天會更好,那麼我們就能承擔今日的艱辛。」至於教宗所言「祈禱是我們並不孤單的標記」,這當然是稍有宗教情懷的人都能心領神會的話語。然而,祈禱倒不一定是有所求,以我個人為例,高中時代, 就固定去天主教「聖家堂」慕道,經常獨自在寂寂無人的大堂中靜坐或默禱。彼時正值「少年不識愁滋味」的青澀年紀,祈禱時心中一片空靈,卻不覺孤單,甚至會有一種無名的平安感。
 等我走過人生一大段路後,讀到英國十九世紀文學家兼神學家金斯萊(Charles Kingsley)的語錄,這才進一步領悟到,那種似有聖靈陪伴的平安感,實是其來有自。金斯萊的話是這樣講的:「你所要去的地方,不是一片黑暗,因為神就是光;那裡並不孤寂,因為基督與你同在;那裡並非未知的國度,因為基督就在那兒。」
 走筆至此,猛然想到,日前參加邱傑老師插畫展的戶外開幕式,當兩位音樂家在台上演奏《走過綠意》(Through the Arbor)一曲時,儘管帳篷外春雨淅淅瀝瀝,悅耳動聽的旋律繚繞耳際之時,腦海中乍現的情景乃是,一度迷途在幽暗森林中的旅人,眼前豁然開朗,終於尋覓到出路,走入一望無際青翠的原野。
 一首鋼琴曲都能有如此不可思議的魔力,更甭說教宗方濟各和佛門大德一行禪師等人的開示之言,當更能撫慰人心,帶領世人走過綠意,讓人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感受到人生的美好,進而發現,在生命的棋局裡,你我仍然擁有許多彌足珍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