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隻雞慢啼?小心發展遲緩

311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一對張姓夫妻近日帶著2歲的兒子到衛福部朴子醫院復健科門診求診。張先生表示,兒子到目前為止僅會發出簡單的聲音,還不會叫「爸爸」、「媽媽」;家中的長輩總是認為小孩子是「大隻雞慢啼」,等長大一點自然會改善。經醫師及早期療育團隊詳細評估後,認為應該是語言發展遲緩。
 朴子醫院復健科醫師羅嘉元指出,發展遲緩兒童指學齡前兒童在粗動作、精細動作、認知學習、語言溝通、人際互動與情緒發展等方面與一般同年齡的兒童相比後,有一項或多項發展落後、異常的現象。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6歲以下兒童發展遲緩兒童的人口約占6~8%。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某種疾病本身的一個表徵,也有可能是環境因素所造成,也有一些發展遲緩兒童病因未明,每一個發展遲緩兒童可能存在一個或多個病因。
 羅嘉元指出,民眾可以藉由兒童健康手冊中的「兒童發展連續圖」了解小朋友的發展狀況,以四大面向評估,包括粗動作、細動作、語言與認知、身邊處理與社會性。例如7個月大的兒童在粗動作方面可做到不需扶持可以坐穩,細動作方面可以自己拉開在他臉上的手帕,語言與認知分方面可以做到轉向聲源,身邊處理與社會性方面可以做到自己拿餅乾吃。
 羅嘉元提醒,0~6歲期間是兒童腦部細胞快速發展的時期,各方面可塑性較大,應落實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原則。透過各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讓那些發展遲緩兒童能被及早發現,及早協助兒童提升能力,對於兒童未來發展有很大的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國家未來的社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