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專刊>水墨創作理念

1687

本文作者/陳建發博士
現任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

 水墨畫從發展至今有其淵遠流長的歷程,過往歷史也留下了可觀的優秀作品作為後人學習瞻仰的典範,而當我們回視這些優質作品時卻不難發現其所以能流傳百年、千年其擁有的原因特質中,絕大多數皆因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創作特質與識別度,例如以山水畫來說,南北宋四大家或是元代四大家甚或是到明、清四大家…等,皆可清楚被看到這種明顯的差異性特質,每位創作者各有其主張的想法理念,換成今日的說法類似於個人的創作方法論,只是不像今日的創作者這麼有系統的論述梳理表達罷了。有識於此,尋找適當可行且具有創新性的觀念來執行創作表現便成了當代創作者的重要任務,筆者長期處在水墨畫的創作探索道路上亦是如此。

焦慮的邂逅2016年 水墨生宣紙
 以近年來兩階段的創作表現來說,分別從學術理念與創作表現的開創上進行探討。前一階段表現主題著重於重新探討水墨畫黑白表現的新可能性,借用了「荷」的圖像作為表現的主要元素,大量使用黑墨平塗於背景製造有別於傳統「墨分五色」的疏離概念,並且縝密安排圖像與圖像彼此之間的連結和對應關係,理性壓抑表現元素和技巧,著重於精緻與準確的表現力顯現,將畫面結構與表現技巧控制在特定的對應關係上,特別是在生宣紙上採用精麗細緻的描繪技巧,紀律化的筆墨操控表現使作品的視覺感受力度推向一個統一和諧的純粹狀態,藉以形塑符應新時代潮流的水墨畫新樣貌。後一階段大部分的表現思維主要仍是延續上階段的觀念進行創作不同的是對表現主題作了轉換。系列作品以具有深厚的東方文化意涵與明確的審美特質的太湖石作為主圖像貫穿整個畫面,並將其置放在系列作品中的中央位置,擔任作品內容演出的劇場舞台。學理上借用後現代思維延異出的「挪用」和「變異」概念作為創作發展的觀念核心,再透過中、西方廣為人知的經典圖像與太湖石結合作為作品的內容發想,重新詮釋其意涵,使之產生具有新文化意義的當代性樣貌作品。如此,在創作觀念上,亦翻轉了太湖石圖像過去僅作為花鳥畫或是人物畫中常見的美感造形陪襯角色,使其更具有時代性的圖像語彙精神。除此而外,同樣在作品的表現上運用了圖像語彙並置的隱喻手法,希望用理性的態度面對自我創作語言的建構,透過縝密的思維運作安排圖像的邏輯關係,讓畫面的視覺關係與現實邏輯能夠相通,並能使作品從內在精神上和中國古典文化的借喻、比擬、暗喻等創作方法聯繫起來,達到一種文本的暗通曲款,秘嚮旁通的奧妙。

焦慮的邂逅2016年 水墨生宣紙
 畢卡索曾說:「如果藝術的角度只有一種,我們就不會有上百種的表現方法來呈現一個主題。」說明了藝術家會在創作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尋找作品表現的意識形態與創作觀念的突破。藝術家對於其創作,不只是思考,還試圖從荒謬中找出涵意,把世界嵌進某種視野背景,試圖從讓他們飽受其苦的混沌中形成某種秩序與和諧,其所要進行的是要藉著他們與世界的相互關係去熱情地重塑這個世界,而這種對藝術創作的熱情,是藝術家試圖在生命中發現及建構意義的一種方法 。藝術創作向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前進摸索的過程中那怕只有一點點的心得與成果顯現都是值得被肯定鼓勵的事,在此僅將一些自我的創想法分享讀者,也期待在未來的創作道路上能夠不斷地秉持此精神無畏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