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口腔異味感

514

 一名43歲男性患者,4年前因中風導致左側肢體無力及胸悶,經友人介紹來作針灸復健,治療過程因肺炎疫情進入院所需戴口罩,才發現自己口中異味感,患者排除自己有吃重口味食物或疏於口腔保健,用漱口水後仍改善不大,希望借助中藥治療。經中醫辨證分型,開內服中藥治療後,口腔異味感已解、大便偏軟改善,胸悶已癒。
 口腔異味俗稱「口臭」,其定義是在呼吸的過程中發出使人不悅或可能冒犯他人的氣味,若病患表示異味單純存在口腔內或呼吸間感受到,卻無法經由檢查者的鼻子聞出,便不屬於口腔異味的定義範疇內。口腔異味感的盛行率統計大約15~30%,若在早晨剛起床的人口統計可得到最高的盛行率。年齡分布上最小可在2~3歲的幼童身上觀察到,隨著年齡增加其盛行率漸增,幾乎在各個年齡層都可見。
 口腔衛生不良是口腔異味最常見的原因,另約有5-8%的口腔異味來源是鼻腔通道。典型的鼻腔異味會有清的起司味,可以與其他的來源作區分。某些病患感覺在舌頭與扁桃腺有顆粒狀突起的小結石,且咳嗽時會有不好的氣味產生。肝腎衰竭、腸胃疾病(如發炎性腸道症狀、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炎、胃食道逆流)、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酮酸症)、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氣管塌陷)、癌症(如肺癌、口腔癌、鼻咽癌)都會引起口腔異味。三甲胺尿症是罕見的疾病,人體產生過的三甲胺,會使口腔與身體產生魚臭味。長期抽菸、喝酒、嚼食檳榔或一些藥物如抗組織胺、治療酒癮藥物,亦會存在口腔異味感。
 中醫經典文獻對於口腔異味,已有記載,並有「口臭、乾噫食臭、口中膠臭、口氣穢惡」等不同描述。這些書籍包括《傷寒論》、《沈氏尊生書》、《壽世保元》等等,還有《儒門事親》卷六:「趨平尚家一男子,年二十餘歲,病口中氣出,臭如發廁,雖親戚莫肯與對語…。」依前述文獻,從中了解口臭產生的原因包括脾胃積熱、肺熱痰濁、腸胃積滯、腎經虛熱之不同證型,而非單純之肝火或胃火所致。《神農本草經》中提及治口臭的藥物如下:「橘柚」,一名橘皮,主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穀,久服去口臭,下氣通神;「水蘇」,主下氣殺榖,闢口臭,去毒,闢惡氣。
 口腔異味雖非重症,但對人們的工作、社交活動與心理健康都會產生一定程度影響,若未即時治療,長期下來會造成心理負擔及影響個人信心與形象。目前西醫除了治療規律的口腔清潔或睡前使用漱口藥水,還有多吃富含纖維質食物、每日喝足量開水、少喝酒類與咖啡外,還可藉由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獨特性,探求病之根源,以期達到治癒目的。
 (作者/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