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ALK陽性抑制劑治肺癌 存活率提升

533

專家指出,對於ALK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透過新一代抑制劑治療,逾6成患者整體存活達5年以上。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肺癌死亡率位居我國第一名,對於ALK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以往使用化學治療5年存活率僅6.1%;然而,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問世,研究指其用於第一線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62.5%,且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達34.8個月,大幅延長患者存活時間。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教授表示,依最新癌登結果顯示,肺癌死亡率蟬聯第一位,超過6成肺癌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如何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且讓患者吃得起標靶藥物,是治療晚期肺癌的目標。
 他指出,肺癌依照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上會依照細胞型態與基因變異決定。非小細胞肺癌在國人常見的突變基因為EGFR,已有許多標靶藥物可選擇。
 若為ALK基因突變的患者,傳統透過化學治療5年存活率僅6.1%,但目前也已有數種標靶藥物問世。像是第一代ALK陽性抑制劑,5年整體存活率約為45.5%,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為10.9個月。
 然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王金洲醫師指出,在今年6月,美國癌症年會一項長期追蹤顯示,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應用於第一線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62.5%,明顯改善患者整體存活期。
 此外,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達34.8個月,較第一代ALK 陽性抑制劑個月相比,更能有效控制肺癌,不致產生抗藥性而惡化。
 為嘉惠更多肺癌患者,健保署去年12月放寬「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給付規範至第一線。王金洲建議,只要基因檢測確認ALK陽性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應優先使用治療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