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劑治療 北榮:B肝病毒恐再活化

450

紅色箭頭處為神經內分泌瘤。 (台大新竹分院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指出,據研究,B型肝炎康復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恐使病毒再活化,也有發生嚴重肝炎情形,從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到病毒再活化時間短則2年、長則20年。
 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根據2018年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調查,全台B肝帶原者破200萬,大部分為康復型B肝感染,即B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但B肝病毒核心抗體(Anti-HBc)仍呈陽性。
 他指出,這些人原則上病情不會復發,不過也會有因免疫力低下等因素而發生B肝病毒再活化情形,可能引發肝炎,嚴重甚至會有致命風險。
 北榮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是一種慢性關節炎,需長時間接受免疫調節的治療,包含一般口服的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或施打生物製劑,來延緩疾病的進程,減少關節的破壞。
 蔡長祐說,以往對於這些藥物是否會影響人體抑制對抗B肝的情形有待了解。為了釐清使用免疫抑制劑對B肝患者康復後可能的影響,北榮歷經10年追蹤1494位康復型B肝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結果發現,有17人發生B肝病毒表面抗原轉陽、即已消失的表面抗原再次出現,也有人發生嚴重肝炎,從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到病毒再活化時間短則2年、長則20年。因此,建議康復型B肝患者,尤其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最好每半年追蹤一次B肝病毒表面抗原以及其抗體,以避免病情惡化成嚴重肝炎的風險。
 黃怡翔也說,乾癬、僵直性脊椎炎等免疫風濕病常見於40歲以上族群,而此族群多未接種B肝疫苗,帶原率約10%,過去也發現60歲以上的人口,更是高達近50%曾經感染B肝,呼籲相關族群要提高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