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廣角鏡〉學者間諜案恐影響兩岸學術交流

1435

桂宏誠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二十五日在國台辦例行記者會上證實,台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施正屏在大陸涉嫌間諜案遭逮捕,二十四日經安徽省馬鞍山市中級法院依間諜罪判處四年徒刑,並沒收人民幣兩萬元。此類事件已發生了多起,在台灣學術界認知有限的情形下,難免讓台灣的學者到大陸從事學術交流產生疑慮。
 過去經常有機會到大陸從事學術交流的台灣學者們,儘管近一年來因為新冠疫情影響,中斷了兩岸學術交流的機會,但對於幾起因學術交流而遭以間諜案逮捕和判刑的事件,確實也讓不少台灣學者心生疑慮與恐懼。然而,台灣學者在兩岸交流過程中得到的經驗,若回到台灣撰寫些心得或研究報告,並因此也得到如稿酬等的「外快」收入,這在台灣學界不僅屬正常,甚至還被視為一項個人的成就。
 因此,到底何種情況觸犯了大陸法律的底線?這是過去從事兩岸交流的台灣學者,目前最感困惑、疑慮甚至擔驚受怕之處。尤其讓台灣學者間議論紛紛者是,被控以涉嫌間諜案遭扣留者中,多有被視為「藍營」的重要學者幕僚,此不僅讓較常赴大陸進行交流的「藍營」學者有了卻步的念頭,更讓獨派人士得藉以政治操作,塑造中共為了「併吞」與「打擊」台灣時,就是不會尊重學術自由與不會區分藍、綠的氛圍。
 從目前的觀察來看,遭中共以間諜逮捕或拘禁的台灣學者中,儘管若干人在台灣被視為是「親中」者,而且其被認定曾從事間諜的行為或到大陸交流的經歷,還可能跨越了台灣藍、綠執政的時期。然而,這些從事學術交流的學者在大陸遭以從事間諜活動被「動手」處理,卻同為民進黨執政且兩岸趨向敵對的時刻。
 事實上,當兩岸處於敵對關係時,兩岸執政當局不僅斷絕以往的溝通,也對彼此雙方內部各個面向的情勢,因敵對關係而提高了「機密」程度的屬性。換言之,學者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到大陸交流所獲得的訊息或所了解的情勢,對中共來說可能不認為是機密,甚至於台灣執政當局還能藉由溝通管道,獲取較學者更為深入與全面的資訊。
 台灣學者被中共認定從事間諜活動行為更值得注意的關鍵是,其是否受到台灣情報部門的委託,故而有無收取情報部門給予的報酬?這當是至關重要的判斷標準。也因此,即使原被視為「藍營」與「親中」的學者,但在兩岸敵對與斷絕溝通的時期,若仍以賺「外快」的態度為情報部門蒐集與分析大陸資訊與情勢,就很可能就被中共認為係幫助台獨從事間諜活動。
 在兩岸處於敵對的狀態下,我們固然可以理解互抓間諜的政治操作,但若是理由及目的未能明確表達,即可能對兩岸學術交流造成「恐怖」的氛圍。事實上,當下台灣學者即使幫助情報部門蒐集與分析大陸情勢,卻不必然贊成台獨的立場,他們也有可能提出「規諫」的分析,這點是中共有關部門應該深思與拿捏的問題。
(作者為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本文為大華網路報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