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主編精選〉鹽水我城

2197
舊街 水彩 23×31公分 2018

文/圖 蔡莉莉

每到年終,總看見歲月的裙擺在巷弄轉角閃逝的匆匆。2020年,卻如同封存於琥珀的時光,凝止的,可望不可及的,以一種慢板的節奏,無聲無痕的消失在一個不知所終的休止符。
在報復性出國仍然遙不可期的此刻,日子多了大片留白,眼光不知不覺回到長久以來被忽略的角落。我開始想起故鄉,開始加入同學會,開始做一個善於回顧的人。
我在鹽水度過人生的第一章,歲月不斷翻頁,愈翻愈厚,味覺應是此書中反復出現的關鍵字。十五歲開始,不斷離家,帶著夢想越走越遠,去了遠方,也從遠方回來。每次回到這座老城,總是走從前放學必經的老路,到鹽水點心城吃一碗鹽水意麵。意麵入口的瞬間,忍不住打心底感謝自己選對地方投胎,懂得誕生在以美食立都的台南。即使後來童年老家消失了,我仍然特地回鹽水吃意麵,這是一個無可取代的歸鄉儀式,讓想念的童年滋味有家可歸,讓人生的底色持續承載味覺的記憶。
鹽水意麵上桌,拍了照,上傳到國中同學會群組。果然,每個人的回憶裡都有一碗鹽水意麵。看著相片,紛紛留言懷念麵上的肉片、鹹香的肉燥和那顆黑得發亮掉在地上彷彿會彈跳的滷蛋。即使到了遍嘗美食的中年,一直停留在年少記憶裡的那碗意麵還是無比美味,無比溫柔,彷彿拌入的是青春的光。
在那個玩樂太少考卷太多,莫名煩躁莫名憂傷的青春期,吃一碗以鴨蛋和陽光揉製而成的鹽水意麵,似乎是中學生零用錢有限之下,一件感覺有點奢侈的事。想起理察‧布萊第根說的「有些時候,人生只不過是一杯咖啡所帶來的溫暖的問題而已。」對於生活找不到出口的青澀少年來說,吃碗意麵,撫慰被參考書壓扁的胃,也是一件很小、很美的事。
走出鹽水點心城,陽光熾熱,眼前永成戲院的屋頂光點亮閃,外牆的廊柱畫出一道道冷色調的影子。戲院門口停了輛三輪車,車身的電影看板是手繪的,我的腦海立刻召喚出很久以前,看電影要先起立唱國歌的老時光。
這座日據時代即在鹽水放送聲光的老戲園,數十年來,一直被遺忘在光陰深處,灰著一張臉,站在時代的湍流之外。每回經過,總聽到歲月的回聲,讀到一股置身邊緣的寂寞。近幾年,在文化保存的努力之下,永成戲院才以故事館的姿態重生。
進入戲園,宛如走回童年,售票口牆上寫著「今日放映」「下期放映」的木片,窗台上那疊發黃的電影本事,一如往昔。木格窗邊的老式播映器,逐格膠片中,人臉恍惚若現,耳畔彷彿傳來《梁山伯與祝英台》婉轉的黃梅調。我的心情就像永井荷風在〈銀座〉所寫的:「今後,銀座與銀座一帶也會日復一日,不斷改變吧。猶如盯著影片的孩子般,我想凝視不停變化的時事繪卷,直到眼睛痠疼。」
出了永成戲院,陽光刺眼,恍如回到另一個時空,小城的街道依然是靜,靜到幾乎可以聽見時間流過的聲音。誰家子弟誰家院,年少舊事,一幕一幕都是風景。雖然家鄉有些地方已消失變異,我仍回顧來時路,找尋那個很小很小的自己。
走過各種憧憬,各種陷落,在生命的所有相遇中,曾經丟失些什麼,也拾回些什麼。漸漸明白,所謂人生,是歲月寫成的一首字跡慢慢淡去的詩。總在翻回人生最初始的第一章,方能感受到最接近心底的舊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