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種族差異 台灣解決問題關鍵

724

中央社∕台北24日電

台灣防疫成績傲視國際,哈佛麻州總院副教授張智威說,歐美醫學有種族差異問題,台灣具多元種族及醫學臨床優勢,台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盼設亞洲研究中心,用科學講台灣故事。

康聯生醫近日邀張智威來台,參與多場演講與座談,盼攜手產官學專家,為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把脈。

張智威日前在天下經濟論壇演講時談到,過去200年來,醫學研究多為歐美主導,台灣醫學教育也時常將這些知識奉為圭臬,但這些以白人為主研究結果,有時並無法適切套用在亞洲人身上。

以乳癌為例,張智威表示,2016年美國乳癌篩檢指引建議,女性在50歲前沒有必要篩檢,因為多數美國女性在60歲前不會罹患乳癌,只有極少數在50歲前發病。但台灣及日本都建議女性40歲後開始進行乳癌篩檢,即便是墨西哥,也是從40歲起開始篩檢。

檢視乳癌高風險族群資料,張智威發現西班牙裔、非裔與亞裔族群乳癌高峰都落在40多歲,只有白種人發病高峰落在60多歲。研究發現,若按照人種細分,亞洲女性確診乳癌平均年齡是46歲,比白人女性早了13年。

張智威表示,另一個例子是,相關研究也發現,術後深部靜脈栓塞的發生也有種族差異。

張智威認為,歐美醫學研究的種族差異問題,台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台灣有民主與信用,做出的研究較具有可信度,且台灣有很好醫療照顧體系,以及強大資訊科技。

此外,張智威說,台灣具有多元的種族,成為世上少數可解決此問題的國家,可用科學講台灣故事、民主亞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