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生物製劑治療改善

542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一名長期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的病患,在治療4個月後症狀大幅改善,終於能夠睡好覺,患者目前仍持續接受治療中;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楊靜宜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溼疹的一種,症狀有輕有重,只要掌握治療重點,並做好皮膚保溼的基本工作,以正面放鬆的心態來面對疾病,症狀一定會好轉。

楊靜宜表示,這名病患為23歲女性,幼年期身上就常出現紅疹及抓痕,進入青春期後症狀變得更嚴重,成年後由於皮膚反覆發作,呈現乾燥、脫屑、粗糙、色素沉澱、皮紋明顯及苔癬化,且因搔抓引起細菌感染,傷口常有滲出液,也長期破壞睡眠品質,嚴重影響專注力與人際關係。

楊靜宜說,經過綜合評估,她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和每月1週的濕敷療法,在用藥治療2週後全身癢感顯著減少,皮膚病灶也在治療後4個月大幅改善。

她指出,異位性皮膚炎在急性病症時以局部類固醇藥膏為主,醫師會依照症狀調整適當強度類固醇藥膏。口服類固醇通常只在病情極嚴重時短暫使用,長期服用仍有副作用。需要長期控制的中重度患者,會開立口服免疫調節劑,或安排可調節皮膚免疫環境特定波長(311nm)的紫外線B光照射的光照治療。

楊靜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成因之一是免疫系統過度活化,患者由於角質層屏障功能缺損,外在過敏原可以輕易穿越皮膚,與人體內的抗原結合後就會導致免疫系統活化。生物製劑和傳統免疫抑制劑療法不同,是針對過度活化的第二型免疫T細胞所釋放的IL-4及IL-13進行作用,讓身體仍然能抵禦外來病毒、細菌,減少傳統療法的副作用。

楊靜宜表示,很多患者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只要避免吃到特定食物即會改善,但實際上食物過敏和異位性皮膚炎是兩種不同疾病,如果吃下特定食物,皮膚症狀並沒有惡化,就沒有問題;反而環境的塵蟎黴菌、汗水刺激是更常見的誘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