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主編精選〉問君何所思

1231

■王鼎鈞

對抗新冠病毒,這裡那裡,異口同聲,這是一場全民戰爭。那麼醫院是堡壘,家是防空洞。

居家隔離,人在防空洞裏做得少,想得多。人和人偶然還有寒喧,應該問你想甚麼,不該問你做甚麼。人的念頭連續生滅如萬馬奔騰,中間沒有空隙,若是胡思亂想,那就碰撞踐踏,非常可怕。因此有一門功課教人「不想」。

「不想」很難,退而求其次,有一門功課教人「簡單的想」。記得當年西方人士一度流行打坐,心中不斷默誦一個字:「one」!用一個最簡單的概念驅逐一切雜念。這個辦法我們不陌生,可是沒多久就被佛門的靜坐代替了。

對於我,「簡單的想」也堅持不下去。居家隔離的日子,思想起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人最重要,而這一幫人對社會作出重要貢獻的時候,總會附送某些惡行,舉例傷感情,你我心照不宣。現在抗疫,醫護人員最重要,從未聽說病人入院後向護士白袍的大口袋裡塞紅包,從未聽說病人入院前向醫師家中送名酒,從未聽說某個病人靠某人打了個電話弄到病床。醫院的工作有些地方教人不滿意,不過他總還是照看自身的規律工作,多少人說疫情太嚴重,醫療體系崩潰了,我以為疫情確實嚴重,但醫療系統並未崩潰,只是有限度。

想那些可愛的小文宣。病毒是人與人接觸感染,居家隔離是防疫最重要的手段,但為了防疫沒有行動自由,沒有個人隱私,等於變成囚徒,因此很多人強調人權,違反禁令。於是菲律賓政府把一具白皮棺材橫放在馬路中間,加上一欄大字標語:「待在家裡頭!或者待在這裡頭!」語不驚人死不休!於是產生了一句名言:「有人,沒有權,有權,沒有人」,語意雙關,很有巧思。網上流傳一段視頻,一個男性醫生對著鏡頭說:「請待在家裡,保護你自己」!接著換一個女性醫生:「請待在家裡,保護你的兒女」!最後出現一位女護士,她說:「請待在家裡,保護我們!」最後一句出人意表,陡現高潮。真佩服這些高才。

也想到生死。漏盡更殘,生命是一根繩子,新冠病毒和現代醫藥拔河,居家隔離的人等著看哪一邊失手,儼然從容就義。地球還在旋轉,玫瑰還能開,蟬還能唱,蜘蛛照樣在我後院結網。明天,信件照樣來,即使是廣告和帳單,也親切。中華副刊照常出版,上面沒有我的文章,也要看。

疫症總會成為過去,不過是少了幾個人,多了一些思念,不想、也難。這時,想到我給一位朋友的墓誌銘:

 

如果我來了是一陣風,我去了就是一場雨。

如果我來了是一場雨,我去了就是一園花。

如果我來了是一園花,我去了就是滿地種子。

想念我吧!我是單行道上的過客,永不再來。



■程奇逢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已經一年多了,我們第一次經歷如此長時間全球範圍的社交隔離。這次疫情顛覆了我過去對美國的認識,我原來認為,美國科技、醫學世界領先,各行各業的菁英可以正確地認識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知識份子會把事實真相告訴大眾,而大眾也能自覺地配合。現在美國以5%的人口,佔有全球確診病例的25%,死亡人數的20%,《時代》週刊稱之為「美國式失敗」。

在疫情期間,最令我震驚和讓我思考最多的是,為什麼美國人對史無前例的死亡人數如此麻木?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達到50萬人,歷時10年的越戰,只死了5.8萬人,抗議示威已經在美國鬧翻了天,第二次世界大戰血腥的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總共死亡也只有29萬人。現在對於這麼巨大的死亡人數,所有人的反應只用一個詞來表達就夠了:「麻木」。政府表現麻木,專業人士麻木,民選官員及事務負責官員麻木,全體美國人都麻木了,而且越來越麻木。

以前在我印象裡,美國人對於生命的珍愛是十分感人的,為了拯救一個在自然災害中遇險的人,一個在疾病面前無助的人,幾十、幾百人用盡一切方法救助,為了拯救一個在外國受到無理拘押的美國公民,政府會動用最強硬的外交手段,甚至不惜動用軍隊來拯救他,現在每20秒就有一個人在醫院或家中死去,大多數人卻只是漠然。

2015年,一張照片震驚了全世界,甚至改變了世界格局。一個三歲的敘利亞男童與父母乘坐的船隻在偷渡歐洲時傾覆,他伏屍海灘。這張照片,喚醒了歐洲的「良心」,歐盟因此對中東難民敞開大門,總共有6000萬難民湧入。雖然難民給這些國家帶來了不小麻煩和人口結構的改變,但是他們始終認為,對於受難者同情和拯救的人道主義是至上的。一年多了,我始終沒有看見一張能夠挑釁美國人心靈感應的照片或是一篇振聾發聵的專題報導,媒體也麻木了。社會學家說,如果缺乏來自視覺和生理的死亡表現,我們頭腦中的警鐘就不會敲響。

2020年9月,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達到20萬時,《時代》週刊封面,在漆黑底色上,用白色字羅列了美國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每一天的死亡數位,在密密麻麻的資料上,浮現出一個碩大的數字—200000。在華盛頓,一個志願者組織在白宮前面的國家廣場上插上2萬面小國旗,悼念疫情中去世的20萬人,小國旗如同墓碑,只是墓碑上沒有墓誌銘。然而,在美國疫情死亡人數達到四十萬和五十萬時,再沒有人去做這件事,好像是死亡的人數越多,我們就越不在乎。

其實歷史的記載也同樣令人失望,它與淡漠、麻木和遺忘同謀,稀釋人類的痛苦。再深重的苦難,在歷史書上只有一些數字幾行文字而已,所以,親歷者對自己經歷的獨特思考與敘述就顯得如此重要。無論如何,對2020年,歷史是會記下一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