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理學檢查

886

■吳重達

曾經聽過一個報告,講者提到「物理檢查」,醫師剎那間會意不過來;再聽下去,才恍然大悟。原來,他說的是「理學檢查」。英文是Physical examination,這位仁兄將之直譯罷了!

「理學檢查」這東西是醫科學生就該知道的名詞,怎麼一個醫生會如此?英文太差?或是根本不用心?還是醫學教育出了問題?辭彙都用錯,理學檢查真的會去施行,真的會做嗎?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是位77歲的美國外科醫師把自己因急性腹痛被送到一家美國東北部最忙且評價最高的醫院急診處的經歷(醫魂,時報出版,p.168~173)。身為資深醫師與教育工作者,他寫出現代醫療與醫生訓練的方式,感歎逐漸消失的基本醫療態度與技巧。理學檢查不幸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病患皮下出現一個腫塊,看一眼就送病患去做超音波,誇張些的就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檢查與其結果當然會讓醫生好跟病患說明,好讓病患願意接受後續所提供的處置與服務。

假若醫者仔細地觀察這腫塊,看皮膚的變化,用手去衡量腫塊大小、硬度、與周邊組織的關係等,再在病歷上將檢查結果仔細寫上,根據病史與理學檢查結果做臨床臆斷(Clinical Impression),必要時再動用適當的儀器檢查。病患因此而得到的治療與結果,與上述純儀器檢查也許會是相同的;可是,醫病關係的建立,醫者的訓練與其經驗累積會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病人端也有關係。經由網路、媒體、保險、其他醫療工作者…意見提供下,先入為主觀念影響下,常一坐下來就要求高貴檢查,還會嫌想做理學檢查的醫師囉嗦。若避免麻煩就開單吧!醫生與病人基本上就變成醫療科技與儀器的奴隸。

雖然這是個擋不住的趨勢,醫師相信仍有醫者努力地在用心動手檢查病人,執著地奮鬥到不得不退出戰場為止。

(作者現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