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精胺酸 餓死癌細胞

787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研院院士龔行健帶領由北醫大學及國衛院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在攝護腺癌中,以達調控粒腺體蛋白質,讓癌細胞粒腺體功能喪失,就可餓死癌細胞而達治療目的,對癌症代謝療法無疑帶來一線新的曙光。。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逐年攀升。最近每年國內有超過5千個新病例被診斷出來。

中研院院士龔行健帶領由北醫大學及國衛院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在攝護腺癌中,癌細胞是藉由外來的精胺酸來重塑表觀遺傳全貌,以達調控粒腺體蛋白質的表現,並維持粒腺體提供能量給癌細胞的正常功能,只要不讓癌細胞吸收外來的精胺酸,進而讓癌細胞粒腺體功能喪失,就可餓死癌細胞而達治療目的。

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在精胺酸調控粒腺體蛋白質的表現及功能上,致癌基因TEAD4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研究論文今年4月23日刊登在全球知名醫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論文第一作者、國衛院獨立博士後研究學者陳嘉霖表示,過去普遍認為癌症是由基因突變這個單一因素所引起,目前則認為除此之外,改變表觀遺傳機制的表現,也是導致癌症的另一成因。

因此針對特定胺基酸來重塑表觀基因的全貌,進一步調控制癌基因並阻斷粒腺體提供癌細胞能量的外來管道,就可達到餓死癌細胞的目的。

粒腺體素有細胞的能量發電廠之稱,是細胞中主要進行能量代謝反應的工廠。要餓死癌細胞,可先從尋找癌細胞的代謝缺陷著手,而精胺酸合成缺陷就是最常見的癌細胞代謝缺陷之一。

研究團隊針對癌細胞的精胺酸合成缺陷,利用精胺酸脫亞胺酶,可阻斷癌細胞吸收外來精胺酸的管道,迫使無法自行合成精胺酸的癌細胞粒腺體功能喪失。如此餓死癌細胞,比起化療毒死癌細胞,或放療燒死癌細胞,副作用更低。未來更可進一步使用精胺酸脫亞胺酶合併現行荷爾蒙療法做輔助治療,一舉解決去勢抗性和治療抗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