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奉茶的下午

2889

文/徐絹單 圖/莊詠筑

2020年,新聞報導說「奉茶」十一月底將吹熄餐廳的爐火。二十八歲的「奉茶」,是從一尾鮮魚開始的。老闆葉東泰先生參訪至善園時嚐到好大的一條煎魚,為之驚艷,開始在茶館推出煎魚飯,之後陸續衍生清蒸紅燒和鮮魚火鍋等料理。來不及參加最後的營業日,向那尾魚告別,趁著茶館一樓還在營業,好好的坐它一個下午。

「奉茶」的店門口對著落日的方向,一到午後就迎進驕陽。門口種植的軟枝黃蟬,能用來遮去幾寸台南的大太陽。正對著氣象局的獨特地理,當藍天下開滿嬌美的洋紅風鈴木,白色的胡椒管就攬入了春天的溫柔。而一樹素雅的毛茉莉,幾朵芬芳的梔子花,雜糅桂花、樹蘭的香味,以潔白之姿,以馥郁之香,恬靜的妝點著門面。屋簷下則掛著長長的竹簾,光影篩過,折彎成文字,落在舊日的藤椅上。而藤椅,總是留著冬暖夏涼剛剛好的溫度。

幾片原木屏風區隔出內外。去了很多回,才發現有一行采字婉約的刻鏤在屏風上。點了一杯茶,坐上藤椅,馬路上如龍的車聲隱去。忽然傳來一聲「買菜回來了。」講話的是隔壁桌的客人,他抬起頭,和路過的婦人打招呼。這裡是一條買菜行經的路徑,亦是沉思落腳的所在,總有平常的問候輕輕響起,流動屬於在地人的小日常。

「奉茶」一直是我盛夏午后避暑的秘密基地,點一杯經典的「檸檬霜乳奶蓋」,嗅著青春般微微的酸味,淺嚐像初戀的三分甜。玻璃杯裡牛奶宛如白雪堆積懸浮,就著杯口慢慢的啜飲,而下一刻就會長出乳白的鬍鬚。對著手機裡鏡頭裡的自己,看了看,不禁莞爾。

那些年,春筍般的新式餐廳還沒在府城冒出頭,「奉茶」像少數綻放的茶花,高雅地開在公園路。有許多年,常和朋友相約在奉茶,踩響爬到二樓的黑鐵樓梯,點了開店以來就賣的火鍋,不管是地北天南的聊開了;或是輕聲細語的述說,尾韻流盪在古樸典雅的空間裡。我和朋友分享愛戀的滋味,工作的苦楚,一匙湯一勺飯,配著生活的秘密與迷惘一起吃下肚。

二十八歲的「奉茶」,即將從台南人的日常隱去,就像店前的老刺桐樹泛黃落葉辭山色。《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說:「因為不見了,你才會記得它曾經是你的。」那家名為「奉茶」的餐廳也許終會消失,就像生命中的萬種風景。人去茶會涼了,而逆著時針繞過民生綠園,就會來到公園路8號的老屋。或雋永或簡約,在生命中曾擁有無數個奉茶的下午,長出霜白的鬍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