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木柴堆憶父情

2120

文/攝影 李玲茹

大嫂打來電話說,老家屋後的木柴堆有蛇類藏匿其間,提醒我若有回去,必須小心並盡量不要靠近。掛上電話,內心不免有些許感傷,那棟曾經充滿歡聲笑語的老房子,在父母相繼辭世後,禁不起人去樓空的寂靜,已處處可見滄桑的痕跡,唯有擺放在大灶前及屋後的木柴堆,仍維持著父親生前堆疊的模樣,彷彿人兒未曾遠去、歲月未曾流逝……

家裡一直都有個傳統的大灶,即使已裝置瓦斯爐、熱水器,父母還是習慣用大灶煮飯燒水﹔因此,父親在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到濁水溪拾取漂流木,或是至後山砍伐枯木乾枝,讓家裡有用不完的柴火。

在未立法漂流木屬國有財產的年代,每逢豪雨或颱風過境,暴漲的濁水溪會從上游沖刷下來許多大大小小的漂流木,待雨過天晴,父親便前去將擱淺在河床上的漂流木撿拾回家,曬乾後是很不錯的燃料,尤其是可當火種的油木,只要削下數片放進爐灶引燃,室內即會瀰漫著一股淡淡清香,讓我們彷彿置身於森林中,感覺既舒服又療癒。

漂流木畢竟是在夏季遇有暴風雨,才較會出現的季節性物品,再加上政府立法限制,父親便不再涉足濁水溪畔,而是更勤於到後山砍伐柴薪。小時候,我跟弟弟、妹妹最喜歡跟隨父親到那片綠色寶庫尋找樂趣。當父親努力砍伐枯木乾枝時,我們就到處尋覓蟬、獨角仙、鍬形蟲的身影﹔摘取野草莓、野桑葚解饞﹔在涓涓細流中抓小魚、小蝦;或追著野兔跑,讓無憂無慮的笑聲縈繞在山林間。

砍伐回來的枯木乾枝,父親會先拿鋸子將粗樹幹鋸成可放進大灶的長度,再以斧頭劈成數塊,細樹枝則用柴刀砍,完工後,便堆放在屋簷下,以備母親取用。這些木柴堆讓母親烹煮的飯菜香氣四溢,充滿幸福滋味;這些木柴堆讓爐火不熄,陪我們度過漫漫寒冬,這些木柴堆讓廚房的煙囪升起裊裊炊煙,象徵著父母身體安康健在,也牽引遊子的思鄉情懷……。

父親病倒的前一天,他吃完中餐,並沒有依照習慣去睡午覺,而是在大樹下把先前撿拾回來的枯木乾枝又劈又砍,忙了大半天,爐灶前、屋後都整整齊齊地擺放了一堆,屋後的一堆木柴因怕被風吹雨打,父親還細心地蓋上油布,打理好一切,父親洋洋得意地對母親說:這些木柴夠妳用一年了。沒想到隔天父親即一病不起,那些木柴堆就成了父親留給母親的最後禮物。

是捨不得用?還是要睹物思人?所有木柴母親全都沒有動過,一年後,母親也到了彩虹橋另一端與父親相聚,讓油布下的木柴堆靜靜地在時光中流淌著思念。

或許有一天,這堆木柴亦將會腐朽化成塵土而灰飛煙滅,但父親砍劈枯木乾枝的身影,卻會如一張張永不褪色的照片,永遠典藏在我的記憶相簿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