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輕症 恐有顯著心理後遺症

478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截至6月底,全球已超過1.82億人染疫,台灣確診病例數也逾1.4萬人,除了重症的治療,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後,輕症患者可能會出現顯著的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

董氏基金會引述2021年5月發表於《神經精神藥理學與生物精神醫學進展》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後可能會出現顯著的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

研究由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衛學院與巴西南卡埃塔諾市政大學合作,以巴西聖保羅地區18歲或以上、共895名輕症患者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這些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出現顯著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的比例分別為26%、22%以及17%。

相較於先前巴西創傷後壓力水平8.5%的發生率,這些患者的患病率顯然增加,且新冠肺炎相關症狀增加的數量與臨床上顯著的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嚴重度有關。

這些發現與SARS爆發時相呼應,當時SARS感染倖存者的心理困擾也有增加的現象,在疫情爆發後一年或更長時間仍持續,同樣的結果也出現在2015年中東MERS-CoV發生之後。

北醫大公衛學院教授邱弘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中大量確診後康復的病患,或多或少留下了後遺症,此造成的心理層面問題已是疫情後全球關注的重大議題,再加上抗疫期間的封城、隔離、維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對人們特別是兒童青少年人際互動上的影響更需要關注,建議心理衛生相關團體攜手合作,整合資源,發揮更大的社會關懷力量,讓這場疫情中的受害者,能將傷害減到最低。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了解才能有所對策,即便疫後時期,建議民眾平日多熟悉心理健康資訊,長期性的養成正確飲食、運動習慣,及適時紓壓以維持健康的身心,但若出現嚴重失眠、食慾問題(吃不下或暴食)、沮喪、對事物失去興趣、時常有負面想法、懷疑自己的存在、無價值感等憂鬱情緒的症狀指標,持續兩週仍無法改善,除親友的支持外應尋求專業的協助,透過心理諮詢專線、聊天室等資源進行必要的求助。

葉雅馨也呼籲,政府應儘速或有條件的開放線上心理諮商服務,讓更多需求者能夠有直接的管道獲得幫助,在政策方面,建議可先著手進行結構性的協助整合與建設性的預防措施,透過心理治療與支持團體的資源整合,加強心理健康預防宣導,讓民眾了解怎麼預防、如何積極面對疫後的心理健康問題,建立正確的認知以提升群體自我防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