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美日戰略挺台 引爆對陸衝突?

7586
美國總統拜登參加G7等峰會,一再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安定的重要性。
(路透,資料照)

陳俊昇

日本內閣會議七月十三日通過二0二一年版防衛白皮書,在「各國防衛政策」該章中,刻意將涉及台灣部分抽離中國大陸篇章,另新增「美國及中國關係」一節,將台灣安全置於該節當中的「印太地區美中軍事動向」,並首度明載台灣局勢的穩定對日本的安全保障和國際社會相當重要。

事實上,台海問題國際化,可以從近期美國主導的一些重要國際活動已有脈絡可循。今年三月美日印澳四方會議、美日的外長與防長的二加二會談,四月日本首相菅義偉訪美,五月韓國總統文在寅訪美,六月美國總統拜登參加七大工業國(G7)峰會、歐盟峰會、北約峰會,每一場次都一再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安定的重要性。

日本首相菅義偉(右)的外交走的是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路線(左)為主軸。(路透,資料照)

美日同盟 推台海問題國際化

日本防衛白皮書中凸顯台灣地位,引起各方關注。其實,也是美國全力推動台海問題國際化的一環。先前,防衛大臣岸信夫、防衛副大臣中山秀泰、乃至於副首相兼財政大臣麻生太郎,都有公開的挺台言論,甚至明白指稱大陸如果侵台,美日要一同防衛台灣。

日本一改過去對台灣安全語焉不詳的態度,從三月至七月,一直重複強調台海安全議題,最主要關鍵仍在呼應美國政策。綜觀東亞安全,從冷戰以來的集體安全架構,就是美日與中蘇(俄)的對抗,現在,中國大陸取代了俄羅斯,成為美國主要對手。因此,美中關係才是東亞局勢的關鍵因素,而美日同盟則是對抗中(俄)最重要的框架,日本的安全保障也完全繫於美日同盟。

美國在東亞的戰略部署,美日同盟最早可溯自一九五一簽訂的《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當時往西有一九五三年簽訂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往南還有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於一九五四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日、美韓、美中(台灣)形成一個以美日同盟為軸心的戰略鐵三角,而台灣始終都在這個美國主導的集體安全體系之中。

大陸實施二法 威脅日本安全

日本在安保體系上完全依賴美國,日本的國防與外交,美國是主,日本是從,為美國馬首是瞻。當美國要聯中制俄時,日本與中國大陸於一九七二年建交;當美國與中國大陸修好、建交後,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且不想在台灣問題上招惹中國大陸,「中華民國」在美、日的公文書中消失,雖然台灣始終仍在第一島鏈的地緣戰略防線內,但對「台灣」避而不談,或以「周邊有事」說法模糊帶過。

但是,二0一一年中國大陸取代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美國開始感受到戰略危機,已經不是冷戰時期的蘇聯、經濟大國的日本,而是快速崛起的中國大陸。但川普執政的四年,台灣地位雖被凸顯,但川普不重視同盟關係;直至拜登上台後,一方面持續挺台,一方面期盼同盟國家都要對「抗中」表態,且要日本在東亞事務上扮演更積極角色。

對日本而言,現在敢於在美日同盟挺台抗中上表態,除了向配合美國外交路線表態外,還有兩項立法讓日本感深刻感受到安全威脅。其一,中國大陸《國防法》一月一日正式生效,明文基於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得動用國防武力。其二,二月通過的《海警法》,授予海警動用武力的法源。

陸海警船 頻繁巡航釣島周邊

中日之間在釣魚台列嶼(日本稱尖閣諸島)的主權爭議有很大的歧見。依最新公布數據。從二0一二年起至去年,中國大陸海警船巡航釣魚台列嶼周邊海域航次數愈來愈多,去年一整年三百六十五天,大陸海警船就出現了三百三十三天,航次達一千一百六十一次;今年一至三月,與去年同期的巡航次數相當。

這顯示了大陸視釣魚台列嶼為主權領海範圍並頻繁活動,已經是年年有、天天有的常態化,卻也讓日本感受日益增加的威脅感。英國《金融時報》在日前就報導,針對台海兩岸可能爆發衝突的情勢,美日兩國持續進行軍事準備,其中包括極機密的兵推以及在南海與東海的聯合軍演,美日安保的範圍,包括釣魚台、台灣。

由此可更清楚看出,日本年度防衛白皮書以及日本內閣官員相關發言,都是配合拜登外交戰略下的產物。目前的日本內閣首相是菅義偉,但日本外交仍然走的是前首相安倍晉三為主軸,說穿了就是跟緊美國路線,而安倍的胞弟、現任防衛大臣岸信夫,則是安倍路線的執行者。日本九月大選,不管自民黨誰是下一任首相,觀察日本的外交,岸信夫才是最重要的指標人物。

日本政治靠美 經濟友好大陸

但儘管美日同盟抗中的氣氛愈來愈濃,並不代表日本要與中國大陸決裂。日本了解中日關係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配合拜登的外交戰略,一方面還是要顧及雙邊經貿利益。在川普掀起美中貿易戰的同時,當時的日本首相安倍還訂二0二0年是中日關係友好年,並計畫邀請習近平訪日。

日本政府現在必須配合美國戰略需要,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不能靠太近,但經濟上仍要與中國大陸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且日本大企業仍主張繼續維持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日本內閣政策會持續在政治靠美國、經濟上與大陸友好的兩個端點之間搖擺,等待適當時機做出調整。因此,若說美日與中國大陸衝突一觸即發?那是錯估形勢。

日本東京奧運將於七月二十三日登場,這是前首相安倍為挽救日本經濟,繼金融、財政、產業政策之後,射出的第四支箭。本來想藉奧運的廣告、轉播、門票、觀光等收入提振日本經濟,沒想到受到疫情的嚴重干擾,賽事延後一年,最終仍需實施嚴格防疫控管、取消現場觀眾進場,一場奧運造成極大的商業損失,令日本元氣大傷,始料未及。

(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台日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陳俊昇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