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雨濕氣重 痠痛病號增

738
茯苓、白朮、薏苡仁是常用來祛濕、助消化的中藥,也是常見的食材。(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醫生,最近肩頸僵硬特別嚴重…」,中醫門診最近常見患者抱怨備受筋骨痠痛的困擾。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梁祐爾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配合防疫多數時間待在家中,日常社交活動受限、戶外休閒娛樂減少,活動量大幅下降;加上正逢台灣雨季,氣血循環不佳,致生痠痛問題。

梁祐爾指出,以中醫觀點,雨季濕氣重,「濕性黏滯」有不易去除、病勢纏綿的特點,所以痠痛反覆發作;「濕性重濁」,容易阻滯氣機,四肢肌肉沉重酸困、關節腫脹痛等,都是濕的表現。防疫期間生活封閉、人際交流少,少運動又心情壓抑,人體易形成「氣滯」,尤其中老年、長期慢性病族群,氣血漸虛,較易受外邪(環境)影響,若氣滯加上濕氣侵擾,氣血不暢就容易產生痠痛。

他說,中醫師會開立具通經、除濕效果的藥物來治療。例如有名汗皰疹患者,原本陰虛有熱、氣血不暢加上風濕流注筋絡,而產生僵硬不適,給予桂芍知母湯、防己、薏苡仁、忍冬藤等滋陰清熱、除濕通絡;另一名是乳癌患者也是陰虛有熱的體質,在原本藥物中加入防己、白朮、薏苡仁,來祛除關節內濕氣;還有1位患者本有鼻過敏、胃逆流、頻尿問題,為氣滯痰濕、腎陽虛體質,則用柴胡桂枝湯疏通經絡,加上附子、白朮來溫化寒濕。

他建議,生活上維持心情舒暢,避免心情隨著疫情進展過度起伏,少盯著3C屏幕、多看書報雜誌,或和家人分工家事、維持良好人際互動。可作伸展、有氧、瑜伽等室內活動,並在維持安全社交距離及配帶口罩下,適度到戶外運動,提升免疫力且有助全身氣血通順、避免痠痛上身。此外,冰冷、寒涼性質的瓜果類、筍子、大多數水果等及甜食會加重體內的濕,不宜多食。